2021-09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

作者:戚南强

我是1956年入党的,至今已65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入党前后的经历,我的记忆仍清晰如初。
  我的老家位于浙江上虞四明山一个偏僻的农村。我童年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与日、伪、顽的斗争十分激烈。耳闻目睹日军的无恶不作,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高举抗日大旗、关怀广大群众、深得人民拥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我父亲(抗日民主政府镇海县县长兼大队长)随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不久国民党卷土重来,我家因为是抗属,受到敌视和欺压。
  1949年5月,家乡解放,我家和我个人都获得新生。同年秋,我这个失学在家的放牛娃考进杭州的中学读书,还享受助学金。在学校和青年团的培育下,通过自己努力,我入队、入团,先后担任学生会秘书长、副主席。以后,组织上又保送我进浙江工业干部学校学习,让我能从水力发电机械设备制造专业毕业、参加工作。我从心底里拥护党,热爱党。
  受父辈影响,我在学校萌发入党的愿望,并写信给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养病的父亲。他回信说:“主要还是你自己考虑一下够不够入党条件,如自己认为已够,可以大胆提出,否则应加强自己努力。”以后,他又来信说:“入党是一条政治路线,但就个人的进步和思想发展改造来说,不是一条绝对的界线。改造、进步,是长期的、终身的。”
  1956年初,我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从事水电站机械设备设计,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业务上向老同志学习,不久能独立承担设计任务,被提前评为技术员。同年11月,我被批准入党。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他回信说:“你的入党,给我以莫大的安慰!希望你在预备期中好好锻炼提高自己。”
  我入党后,在工作中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57年夏,组织上派我到北京参加我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液压启闭装置设计任务。它的重要部件是直径近半米、长10米的液压筒。为制作它,我跑遍全国各大制造厂,最后在齐齐哈尔找到合适的重型机器厂和钢厂,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落实了加工制造任务。
  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设计院,承担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总体研制任务。同年11月,该院迁来上海,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12月的一天,党委通知我到这个不挂牌的单位报到。从此,我离开了心爱的水电事业和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走上了一条艰辛、光荣和神秘的航天之路。
  当年,我们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在一无航天专业知识、二无加工试验设备、三无航天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要研制技术复杂的火箭,困难可想而知。我被分配在自动控制研究室,负责环境试验室的筹建。经过一年多努力,试验室初具规模。1960年4月的一天,钱学森等专家前来参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个迎上前去和他握手。他很有兴趣地参观了各项试验设备,并给予我们肯定和赞扬。
  这一年,我国首枚T-7M探空火箭在南汇发射升空。毛泽东亲临延安西路200号新技术展览会观看火箭实物。虽然首次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毛泽东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啊!要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1年8月,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现上海航天局)成立,负责“红旗一号”防空导弹试制任务。次年春,我和一批同事被调到业务对口的上海仪表厂,加入自动驾驶仪试制。我曾任技术员、总工程师室秘书、计划科副科长。
  6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形势,我国开始大规模三线建设。1967年,我远赴贵州参加黔北导弹科研基地筹建工作。当时我两个女儿一个5岁、一个3岁,只能交给爱人照料;我本人做好了在穷乡僻壤过一辈子艰苦生活的准备。到了1969年6月,因体制变化,我回到原单位。
  1969年8月,周恩来代表中央,向上海下达了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任务。次年,为适应任务需要,厂领导组建火箭、卫星控制系统技术部门,调我任主任。三轴稳定平台是运载火箭的关键部件,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长,曾多次发生“通电不通气”的事故。
  上任第一天下午,我来到平台装调现场,不到半小时又发生相同的事故。这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拖延了研制进度。兄弟部门的一位主任对我说:“阿戚,这是给你一个下马威啊!”我面临新的挫折和考验。在以后五年多时间里,我和大家同甘共苦、攻坚克难、日夜奋战,研制出合格的平台,多次到酒泉参加发射试验。1975年,上海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两次将1吨多重的“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我们艰辛的付出得到成功的回报。
  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上调我到上海航天局机关,从事发展规划、计划、投资、体制调整和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我先后任计划处长、计划财务部副部长、副总经济师等职。我亲身经历了风云卫星、红旗导弹、神舟飞船任务的争取与实施,“军民结合”方针的贯彻,厂所组织体制的重组,以及闵行航天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看到今日上海航天事业的丰硕成果,作为一个在航天系统工作了50年的老人,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于2008年74岁时离休,之后仍心系航天,参加有关活动,写一些回忆文章。我作为新四军老战士后代,在老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曾任浙东浙南分会常务副会长、会长。这对我又是一项新的工作,虽然花去我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使我进一步了解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和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受教育。
  今天我虽已近鲐背之年,仍将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继续为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为发扬航天精神,为传承铁军光荣传统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