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期●采珠●

革命的责任心高于一切*

(一九四四年九月三十日)

作者:罗炳辉

我加入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国民党号称统一全中国的时候。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进步的知识青年和广大的工农群众,朱、毛的红军①被迫退出井冈山,转向福建长汀一带发展,彭、黄的红军②在平浏③与湘鄂赣边界一带,所余只一千多人,红军二四团④所在赖村⑤,中央军随处可见,“追剿”最烈之时,同乡曾万僮再三来信要我去任中校营长,短时间的过渡即任团长,以便生死患难做点事业。当时被千头万绪的升官发财、利己为私的机会围绕着,但我毅然决心跳出泥坑,实行武装暴动⑥,使为维护封建豪绅地主罪恶专制的、压迫剥削工农群众的靖卫大队掉转枪口,组织成为红军,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十余年来的史无前例的残酷战争,尤其我之所遇的处境更加的艰难、太多的危险,今日回忆起来惊心动魄,在我深深的记忆中,为党、为革命、为劳动大众,屈指算来经历了十三年的战争生活,爬雪山过草地,孤军单行⑦,还冤枉多绕走了一年⑧,可是愈困难、愈危险的时候,愈觉得有办法、愈痛快,更坚定这样才算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和本份的信念,革命战争十三年以来,我一分钟也未松懈,坚决地赤诚忠心地愿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革命的责任心是高于一切的。
  常逢战地阵势变化莫测、伤亡损失惨重、溃败慌乱之际,悲惨至极,如船到险滩时,又是大风,又是大浪,又是悬岩峭壁,又是船受损,同船上的人又是慌乱得无主张,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人急中生计,从容灵活机动的掌舵,得救而复安,尤如易如反掌之平常事也。
  经遭遇数倍于我的敌人,指战员们英勇血战、伤亡三分之一时,子弹用尽、绝望之际,敌人飞机猛轰,大炮连击,机关枪、步枪连射密如雨点,喊杀之声,刺刀之光闪,手榴弹之双方轰炸,在烟雾枪击光闪之时,能手握四刃刀拼杀于敌,泰然自若镇静如常,总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为党为革命为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决心,死地逢生,危亡之际得以生存,这种血淋淋的实例亲身经历了不少,可见足以证明,试指战员之胆气勇杀敌者,战阵深入敌群者,面临大危险,困难绝境时,方能真识得军人之骨气豪情,真英雄也。
  在为党为革命的残酷英勇战争中,流血牺牲,牺牲了不少无名英雄。今后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是先烈的血肉和白骨堆起来的。古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又云一将成名万骨枯。据我今日回忆,的确不止万骨,从我任排长算起真是令人不寒而慄,又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均是亲身督战热血四流的情景也。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身临战阵,战场乃立尸之地,人只死得一次就万事皆休了,战斗开始不是敌死、便是我亡之时,既然已知是最艰难的事,参加战争已二十五年,经常在枪林弹雨中生活,尤其秉性最乐于在最前线与敌人面对面,彼此都看得清楚之时,甚至肉搏之场合。为什么不向最易的文件、革命理论、政治问题、党的组织问题上去钻研学习呢?我已觉醒,认为应毅然地、刻不容缓地决心转向加紧、努力地学习,难道不会精通吗?天下的成就与否,事在人为,只怕无决心、无血性、无恒心,人为可胜天,今日的科学惊人的发展与进步,的确能战胜自然,为了今后实现先烈未竟之志,对党对革命作更大的贡献,唯一的是去加紧、努力地学习再学习。
  *这是罗炳辉于一九四四年九月三十日所写的日记。标题是编者加的。
  注释:①朱、毛的红军,指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②彭、黄的红军,即彭德怀、黄公略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③平浏,即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县。④红军二四团,指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⑤赖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境中部。⑥武装暴动,指吉安起义。一九二九年十月,中共赣西特委为打开赣西地区革命斗争局面,决定发动以吉安为中心的数县武装暴动,夺取吉安,并以国民党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罗炳辉(共产党员)率部起义作为内应。不久,中共赣西特委机关被国民党破坏,由于叛徒出卖,暴动计划被泄露。正在吉安县城的罗炳辉立即回到靖卫大队驻地值夏镇,进行就地起义的准备工作。十一月十五日凌晨,罗炳辉发现所属第二队队长逃跑,遂当机立断,集合部队,宣布起义。起义部队一百八十余人随后向东固革命根据地开进。翌日,起义部队到达富田。经短期整训后,被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罗炳辉任团长。⑦孤军单行,指一九三五年三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后,罗炳辉奉中革军委命令,率红九军团佯装红军主力,迷惑、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在红军主力的翼侧,单独行动一个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打了许多胜仗,于五月在西昌附近同红军主力会师,受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赞赏。⑧还冤枉多绕走了一年,是指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合后,调整编组,红九军团改称红三十二军,后编入左路军北上。由于张国焘制造分裂,反对北上,使罗炳辉所率部队同红四方面军部队一起,被迫南下,在川康边转战滞留一年。(原载罗炳辉军事文献)
上一篇:当年鏖战急下一篇:将帅逸事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