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期●历史研究●

红25军,创下战争史上奇迹

——追记对老红军洪明贵的访谈

作者:宋振勇


1984年10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三点钟,我准时到老红军洪明贵家,他已经请阿姨帮我把六安瓜片泡好了。因为怕影响他午休,一般我总是周日下午三点钟左右去探望他。这次约定的话题是谈红25军。

  我说“洪老师,你们红25军仅仅是一支3000人不到的军队,我曾看到一份资料准确地说是2987人,为啥那么会打仗?”
  洪明贵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红25军主要指挥员都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有勇有谋的英雄。政委吴焕先是我们军的主心骨;军长程子华是军委周恩来副主席派来的,在中央红军当过师长;副军长徐海东是能打恶仗、打大仗的指挥员,个个都是神勇无比的领头人。
  “我们红25军是1934年11月16日,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出发。开始很顺利,当途经河南成县独树镇时突遇寒流,气温骤降,北风刺骨,雨雪交加,道路泥泞,步履艰难。红军战士们身着冰冷湿透了的单军装,冻得浑身哆嗦。由于连续行军作战,真是人困马乏、饥寒交迫。
  “11月25日,红25军遵照程子华军长的命令:224、223团为前卫梯队,225团为后卫梯队,按序前行。在到达距伏牛山50公里之遥的象河关,突然,四周枪声大作,敌人向我后卫225团发起攻击。程子华军长命令225团誓死阻击,激战近两个小时,敌人虽未突破225团阵地,但225团却已伤亡100多人。程子华军长命令223团接替225团为后卫,由徐海东副军长指挥,掩护全军行动。224、225团仍为前卫梯队,继续前进。
  “前卫梯队224团还未走出十里路,刚刚进入伏牛山通道的独树镇,敌人已先我到达,占领了独树镇及周围村庄,组成堵击线,向我224团猛烈开火。由于地势平坦,224团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有人惊慌失措地喊:‘我们被包围了,赶快跑吧!’面对两翼黑压压的敌人,战士们手指冻得连枪栓都难以拉开,一个个年轻的躯体在敌人的扫射中悲壮地倒下,根本不能有效地阻击敌人,队伍一下乱了。
  “正在这危急关头,军政委吴焕先赶了过来,大声疾呼:‘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看到军政委冲上来了,红军官兵立即卧倒在泥水里顽强地抗击敌人。吴焕先政委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吼一声‘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绝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上!’他高举大刀,冲进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
  “军长程子华也身先士卒,杀向敌人。看到军首长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战士们士气顿时大振,立马站住了脚步,端起了枪向敌人开火,有的与敌人开展了肉搏。激战之际,徐海东副军长带领后续部队赶到,加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突出了重围。”
  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军40军、116师、35骑兵师、115旅和五支追剿队共3万多人,已抢先到达独树镇,占领有利地形,并突然向正在行军的红军队伍发动猛攻。红25军先头部队因风雪交加,能见度差,发现敌人时,敌人已经冲了上来。先头部队被迫撤退,敌人趁机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并从两翼包抄上来,情况确实万分危急。
  洪明贵接着说:“这是我们红25军一场生死攸关的血战,没有军首长的殊死搏斗和战士们不怕死的精神,根本战胜不了数以万计的敌人。战后,吴焕先政委对那个临阵脱逃、扰乱军心的参谋主任,叫薛云阶的家伙执行了战场纪律,判处死刑,立即枪决。参谋长戴季英说:‘这个人是上海派来的,他来时就听说这人表现不太好,对革命产生过动摇。’没有革命的战场纪律是打不了胜仗的,执行了纪律,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年轻部队的革命士气。儿童军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逐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我敬佩地说:“看来,吴焕先政委真是你们红25军的主心骨。”
  他十分感慨:“是啊!吴焕先政治素质很高,很多主意徐海东军长都听他的。很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1935年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渡河时,因大雨滂沱,给部队渡河造成很大困难,刚刚渡过一半,山洪爆发,河水突涨,有几个战士被卷走了。全军的行李、担架、医疗药品器材以及随同的伤病员和担任后卫掩护任务的223团,都被阻于河北岸。突遇敌35师208团一千多敌人的袭击,情势十分危急。
  “吴焕先亲自带领一百多位战士攀登陡崖,直插敌人侧后,勇猛反击敌人。他一边指挥,一边振臂高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让敌人逼近河边!’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吴焕先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徐海东听说军政委牺牲了,心痛至极,大喊:‘一个不剩,消灭敌人!’年轻的战士们悲愤至极,高喊着‘为吴政委报仇,冲啊!’冲上前去与敌人拼刺肉搏,一举全歼了敌人。”
  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1年以后,历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红25军军长、政委。他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军职干部之一,牺牲时年仅28岁。吴焕先同志壮志未酬身先死,一腔热血洒疆场,他的英雄业绩彪炳千秋!这年10月,听闻吴焕先死讯,毛泽东悲痛地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听到这里,我说:“我看过一篇外国人写的文章,对你们有过这样的描述:在鄂豫皖边界,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上,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他们还是幼弱的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些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25军,产生了儿童军。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都是从13岁到18岁。这是真的吗?”
  洪明贵对此作了详细介绍:“从当时的年龄结构看,说红25军是‘儿童军’是有道理的。长征开始时,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很年轻。如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连排干部大多数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五六岁。甚至还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尽管部队孤军奋战、异常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开小差。
  “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给了大家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红25军很少有年过18岁以上的战斗员,我那时也才16岁。总之,大多数年轻的战士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孤儿,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游击队,后来组成以‘儿童军’著称的红25军。
  “徐海东军长运用灵活机动的突袭战,指挥红25军纵横驰骋,先后进行了三次声东击西的速决战,歼敌三个师加二个团,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此时,红25军已武装上了清一色的德式精良武器,每个连配上九挺机枪,其中三挺重机枪。每个娃娃兵身背子弹带、银元带和米袋。血与火的锤炼,一批不到二十岁的营团干部更加成熟、骁勇善战,在被战士们称为‘徐老虎’军长的率领下,一个个娃娃兵都变成了勇猛无比的‘小老虎’。”
  随后,洪明贵又讲起了一个司号长的故事:“我们红25军军部有个年轻的司号长(名字忘了),十六七岁,他平时身上除了带着他心爱的军号外,还带着几颗马尾手榴弹。他练习投弹非常下功夫,手榴弹一甩手既远又准,真像一门小钢炮。
  “1934年12月10日那天,红25军长征途中在陕南雒南县庾家河遭到敌人主力的袭击。由于我前哨排发现敌情较晚,敌人一个团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向我军发起猛攻,情况非常危急。我军立即组织反击,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都负了重伤,部队由军政委吴焕先同志指挥战斗。司号长下颚也挂了花,不能吹号。他不顾伤痛,利用一座小山坳上的土地庙作掩护,一口气向敌人投去几十颗手榴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狼狈不堪。小土地庙成为敌人进攻的屏障,敌人集中火力向他射击,他毫不畏惧,始终坚守阵地,用他那高超过硬的投弹本领,消灭了大量的敌人。最后,司号长身负重伤、壮烈牺牲。这一仗粉碎了敌军追剿红军的计划,使红25军在陕南站稳了脚跟,为开辟鄂豫陕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同志就是这样为革命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连名字都没留下。
  洪明贵最后说:“后来,我们才知道,蒋介石调动了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对我们进行围追堵截,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但我们越战越勇,部队人数不减反增,兵力从长征时的3000人不到,到达陕北时已达3400多人,还没算上在陕南留下的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长征路上,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对老红军洪明贵的这次访谈,已经过去37年了,洪老离开我们也已5年多了。但他讲述的红25军故事,始终激励着我。今天我重发此文,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感受红军精神,以老一辈革命者为榜样,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