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四军老战士张格海,1927年2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睢宁县魏集乡(现为魏集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参加新四军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徐州会战期间,睢宁因处于战场边缘,大片民房被日本侵略者炸毁,民众死伤无数,他心里埋下了对日寇仇恨的种子;二是受哥哥影响,张格海的兄长1941年参加新四军。一次,他看望哥哥(后杳无音讯)回家,非常向往新四军的抗日生活,要参加新四军。1941至1942年,睢宁民众抗日活动频繁,日军报复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暴行罄竹难书。张格海坚定了参加新四军的决心。
他听闻新四军26团有个“小鬼班”,就打算报名参加。首长认为张格海年龄小,拒绝了他的参军要求。
张格海执意留在部队,在区政府当通信员。当时通信员、司号员和卫生员伤亡也大,亟需补充。区长看他态度坚决、能识字,在1943年把他送到新四军4师第三军分区卫生部卫生人员培训班,学习战地救护和卫生护理。张格海珍惜机会、刻苦学习,毕业后,先在后方医院实习几个月,后正式加入新四军9旅27团3营7连,成为一名卫生员。
1945年初,新四军基本控制了苏皖边区,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回忆,当时工人入党不需要预备期,自己是农民出身,经历了一个月考察,于1945年2月正式入党。入党介绍人领他唱了《你是灯塔》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朗朗上口的歌曲。张格海始终认为:《你是灯塔》这首歌激励自己一辈子听党指挥、坚定跟党走。现在虽年近百岁,他仍能完整、流利地唱出这首歌。
二
1946年涟水战役后,张格海负伤,被安排至后方做医生。新四军4师主力撤到山东,创办了一个小型休养所,设有四个门诊部。新四军军长陈毅提出,休养所需要高水平医生,保证官兵健康。张格海在休养所里认真学习医学知识,苦练技能,医术提升很快。
一次,一个工人手臂被压伤,张格海利用简陋设备为他做了手术,非常成功。因药品不足,伤者被送至总医院后,总医院的医生惊叹手术做得好。
1949年初,他随部队从扬州渡江到镇江,后转到丹阳,在渡江战役中做抢救伤病员工作。他们在丹阳集训时,认识到进驻上海时不能破坏城市,要做到“瓷器店里打老鼠”;他们还学习接管大城市注意事项,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损害百姓利益。
为了能更好地接管上海,部队吸收了很多年轻人,上级安排张格海和战友带着刚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坐火车进入上海。因前方刚打完仗,路况不明,火车司机不敢开车,张格海和战友请示上级领导后,对司机说:“不要有心理负担,出了事情,我们自己负责!”他那时想,大不了就是牺牲!他加入革命队伍,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进入上海后,张格海因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好评,被推选到医学院深造,但当时上海刚解放,他所在的三野承担着繁重的接收任务,严重缺乏人手。张格海被抽调到金融系统做接收人员工作。这是个新挑战,他欣然接受,并出色完成了接收造币厂等单位的工作。
在接收造币厂过程中,他们还受地方党组织安排,为工人家属治病。旧上海的穷人,有不少是从淮河流域逃荒来沪的灾民、难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党组织得知张格海是医生,就让他在接收工作之余,到棚户区为工人家属免费治疗。他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三
接收工作完成后,张格海又回到医院工作。1953年,张格海奉调到光华眼科医院与眼病防治中心合并组成的上海市眼科医院,任院长和党支部书记。不久,他又调回了市卫生局,主要在防空救护办公室做解放台湾的备战工作,培训抽调的医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张格海调到中华医学会,兼任秘书。中华医学会是兼具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主要任务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卫生工作方针,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
张格海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各项会议,把每个医院的专家动员、组织起来,让医院医生参加会议并形成会议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每每遇到重要的或棘手的问题、需要开现场会及时解决时,他都要求专家一定到场,直到问题解决。
有一次,张格海按照工作部署召集会议,但同济医院(后来的第一人民医院)有个曾留学德国的专家借口有事不能参会。他亲自到这位专家的办公室查看,通知该专家会议地点就设在同济医院,让专家无话可说,只好答应参加。此后,再也没有出现专家无故缺席会议的情况。
“文革”期间,张格海在吴淞中心医院(即钢铁医院)工作。卫生局安排他办一个1000个床位的医院,是冶金部要求办的,但部里没钱没人手,之前参与此项工作的几任干部都调走了。他接手后,迎难而上,通过调查发现办1000个床位医院的要求不切实际,就多次反映情况。后经上级协调,财政部配合冶金部建了个200张床位的医院。
1978年3月17日,杨浦区医学卫生学会委员会成立。“文革”刚结束,改革开放尚未全面铺开,许多人做工作还畏手畏脚。张格海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以身作则。他拜访了杨浦区区委书记、区长、政协委员等,详细介绍红十字会的情况,提出募捐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他在工人文化宫办的为非洲捐款的活动影响很大,也让红十字会工作慢慢得到了恢复。
1985年12月,张格海离休。他先去了老干部学校,后又一直自学,订阅《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几十年。
张格海一路从风雨中走来,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职务。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始终尽心尽责去做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提到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你们亲历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懂得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指导老师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