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期●缅怀篇●

渡江英雄“王排长”的传奇故事

作者:姜兆军


2007年“七一”前夕,在南通市通州区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座谈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侃侃而谈,讲述了他在战争年代的经历。这位老党员名叫宣进锋,家住通州区徐桥村。他的传奇故事,在建党100周年前夕被编入了《通州红色故事读本》。

渡江战役一马当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上,一篇题为《第二十四号船》的课文曾风靡全国,课文的主人公是王金文排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王排长在渡江战役中带领战士们顶风破浪,率先突破敌军江防阵地的事迹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名闻遐迩的王排长,是1944年从徐桥村一农户走出去的新四军老兵。他原名宣进锋,为不连累家人,改名为王金文。1949年4月21日,王金文所在的东突击集团第20军59师175团第5连奉命强渡长江。出发前,团长对王金文说:“今晚渡江,你带的24号船的任务是打突击。背水作战没有退路,有我无敌,你一定要率先打过长江去!”
  入夜,天空黑沉沉的,长江北岸整装待发的木船一字排开。时任排长的王金文带领一个24人的加强班和3名船工,登上了24号船。
  22时30分,一声令下,首批打突击的船犹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王金文带的船冲在最前面。船过江心不久,南岸敌人发现了渡江船只,枪炮齐发,江面上顿时激起高高的水柱。刹那间,24号船的桅杆被断折,船身中弹漏水。王金文指挥大家将断桅扔进江中,一边堵漏一边继续前进。
  这时,敌人密集的枪炮连连击中24号船,战士们伤亡过半,3名船工也只剩下一人。突然,一颗子弹从王金文腰际穿过。王金文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冲上对岸!过了一会儿,最后一位老船工也不幸倒下了,王金文当机立断,和4名战士一起跳入寒冷的江水里,抓住船舷,奋力向前推进。
  天快亮了,当船离岸20多米时,王金文下令弃船涉水,战士们在他的带领下蹚水向扬中东兴港岸边冲去。他们率先登上敌岸,一举消灭地堡里的守敌,控制了滩头阵地。王金文指挥的24号船以东线渡江部队率先靠岸的“第一船”,载入人民解放军史册。
身经百战屡立军功
  在10年的戎马生涯中,王金文参加过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如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等。他身上的每一块伤疤,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948年7月12日,王金文所在的山东兵团奉命解放山东兖州城。该城城郭坚固,筑有半永久性防御工事。王金文踩着云梯奋不顾身地往上爬,突然觉得左手麻了一下,他顾不上分神察看,奋勇登上了城墙。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左手食指没有了。后来,王金文在回忆这次战斗时从不提自己受伤的事,只是噙着热泪说,为了全歼守敌,战友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地上流淌着他们的鲜血,走上去都粘鞋啊。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不久,已是连长的王金文又随部队悄悄跨过了鸭绿江。1950年底,扭转朝鲜战局的第二次战役打响。在长津湖地区柳塘里西南,王金文带领部队坚守在高地上。当时气温零下三四十度,他和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脚冻肿了和鞋袜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他们与美军激战7天7夜都没有吃上一顿热饭,后来炊事员冒着枪林弹雨才背来一袋冻得硬邦邦的土豆,每个战士只能分到3个。
  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王金文率领缺衣少食、冻饿交加的122名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与强敌和恶劣天气搏杀,打出了志愿军的神威。因冻伤和战斗减员异常严重,全连最后活着的只有7人。后来,我到王金文家慰问,问他枪林弹雨中是怎么幸存下来的,王金文说:“敌人的火力主要打向密集的人群,冲在最前面的反而伤亡少些。”
解甲归田永葆本色
  1954年,党中央号召军队团以下干部回乡支援地方建设,时任营部参谋的王金文复员回乡务农。乡亲们热情地欢迎这位离家十年的英雄,不久就选举他担任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改造农田,兴修水利,使徐桥成为粮棉生产模范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复员的第二年,35岁的宣进锋结婚成家了。在所生的4男1女中,他先后把老大和老三送到部队上。周边的学校经常请宣进锋去讲革命传统故事,他总是认真准备,倾情讲述,把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
  “文革”期间,有人污蔑宣进锋是叛徒、特务、逃兵。宣进锋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革命战士,渡江战役第一船上的那个王排长就是我!”造反派要他拿出证据来,他却无法提供。原来,宣进锋回乡四五年后,他以前所在的部队搞陈列室,他就把军功章和纪念品全捐了出去。因此,除了满身的伤疤,宣进锋拿不出任何证据。后来,公社专门派人到部队调查,才给他正了名。
  2011年,宣进锋溘然去世,享年90岁。在老英雄的墓地上,大理石的墓碑高高耸立,中间镌刻着“王金文排长纪念碑”8个金色大字,右侧小字为“渡江第一船第二十四号船”,左侧小字为“新四军第二十军历史研究会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