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期●征战纪事●

战火硝烟中的铁血柔情

——记新四军老战士李果、吴志坚夫妇

作者:王高 黄宁 江葛刚

1989年9月,由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委员会、《中国妇女报》联合举办的金婚佳侣评选中,新四军老战士李果、吴志坚夫妇有幸获此殊荣。铁血军人,侠骨柔情。33年后的今天,当重读这则新闻时,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一番这对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新四军老战士,在烽火弥漫的战争年代,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情传奇故事。

动了心
  “在这之前,同志们关心我,给我介绍了好几位同志,才学、地位都优于他,但我一概不见。”说起几十年前的往事,吴志坚的记忆仍然十分清晰。但之后不久,当时还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的吴志坚却“被迫”与延安中央粮食部科长李果见面了。
  第一次见面的交谈中,李果就给吴志坚留下了艰苦朴素、忠厚诚挚、聪明敏锐、善解人意的良好印象。当李果掏出火柴准备点火吸烟时,吴志坚无意中说了一句:“噢,你还抽烟!”李果听到后,没有吭声,只是对吴志坚微微笑了笑,并马上把香烟装回了口袋。分别后,李果给吴志坚的信中写道:“你对我的关心十分感激,咱们分别后,我即戒了烟……”吴志坚看了信后,觉得自己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李果竟然这么认真,足见对自己的尊重和喜爱。
  从那时起,再好的香烟,李果也不吸一口。对李果说到做到,一下子改掉多年吸烟的嗜好,吴志坚也十分钦佩。多年以后,吴志坚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道:“这次见面,李果同志确实让我动了心,这么好的人品真是难得。”
最美味的饭
  1938年冬的一天,吴志坚因为夜里站岗放哨受了风寒,虽然烧退了,但是吃饭还是没有胃口。李果得知这一情况后,悄悄来到合作食堂买了一点面粉和一小杯肉馅,想给吴志坚包点饺子,补充营养,调剂一下胃口。
  回到宿舍,李果“手忙脚乱”就地取材,用洗脸盆和面,用毛笔当擀面杖擀饺子皮,费了小半天功夫才包了十来个饺子。但是,饺子包好了,又怎么煮呢?宿舍里除了一个取暖用的木炭火炉,没有别的炊具。但这难不倒李果,他把平时用来喝水刷牙的搪瓷缸子装上水,放在木炭火炉上,用来下饺子,又在木炭火灰上烤了几个。这顿饭,让多年以后的吴志坚仍是念念不忘:“这顿饺子真香、真好吃,特别是火里煨的两个,皮儿黄黄,吃在嘴里脆脆的、香香的。这是我有生以来吃过最美味最可口的一顿饭。”李果至诚的关心和真挚的爱,让吴志坚感受到了战友之外的温暖和甜蜜。1939年秋,经组织批准,李果、吴志坚结为一对革命伉俪。
“无情”之举
  1942年秋冬,日军调集重兵“围剿”新四军,国民党顽军也趁机对新四军发起攻击。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的李果和吴志坚要随部队转移,可是吴志坚刚生育不久,嗷嗷待乳的孩子怎么办?
  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确保突围成功,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把孩子寄养在阜宁县北沙镇一位老乡家。送孩子那天,吴志坚骑着马抱着孩子,李果恋恋不舍地跟在后面。孩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妈妈!要妈妈!”李果听了赶紧跑上前去抱抱孩子。孩子又紧紧搂住爸爸的脖子,脸贴着爸爸的脸,边流眼泪边抽泣。牵马的饲养员见了,也难过地扭过头去,忍不住流下眼泪。好不容易将孩子送到老乡家,孩子又紧紧抓住吴志坚的衣服不放,哭闹着不让老乡抱。
  骨肉分离的这一幕,始终深深地刻印在吴志坚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好孩子,为了部队能安全顺利地突出重围,只好把你寄养在老乡家。抗战胜利了,只要爸爸、妈妈有一个还活着,就一定来接你回家……”不曾想这一分别就是永诀,李果、吴志坚再也无法兑现承诺,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生骨肉。
  不久,夫妻俩就和军部一起转移,最终顺利突围。可是孩子在送到老乡家后不久,却因拉肚子得肠炎病逝了。这让李果、吴志坚夫妇悲痛万分,愧疚终生。这也是他们在战争年代失去的三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为了革命,夫妻俩没有相互抱怨,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李果、吴志坚夫妇铁血柔情、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既是他们对爱人关心、对爱情忠贞的具体体现,更是他们对信仰坚守、对革命忠诚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既是普普通通新四军军人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战火硝烟中革命者大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