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女校,它的办学宗旨是“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开创了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妇女,注重政治教育,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基础教育,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上世纪20年代初一批妇女先驱敢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独立和真理的精神,而且充分体现我党对妇女运动的关心和重视。平民女校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最早播下开展妇女运动的红色种子,是我党妇运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海这块红色土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纱厂、丝厂、烟厂多,女工也多。1921年10月,陈独秀由粤返沪,与李达商议如何开展工人运动,深感发展工运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于是,他们议定要在上海创办一所平民女校。正巧,那年冬天,李达寓所对面的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正在招租,李达当机立断,用自己的稿酬积蓄租下这幢石库门房子。随后在《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和招生简章,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事务。李达夫人王会悟积极参与,并得到黄兴(同盟会元老)夫人徐宗汉的热情资助,终于在1922年2月20日,中共“二大”召开前,平民女校隆重诞生了。为了区别于外国教会在上海办的女校,对外称是女子工读学校;不设校长,由李达任教务主任。
在这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红色摇篮里,平民女校演绎了一个兼具地域特色与独树一帜的女子教育崭新理念和模式。它是简约的,也是精深的;是多元的,也是实用的。楼上的客堂间作为教室,厢房是部分女生的宿舍;楼下分别是女生的勤工场所和饭厅。全校共有女生30人左右,分成高级、初级两个班,年龄在12-30多岁。另设工作部,为学成的女生介绍工作。李达针对抱热烈求学欲望而无学校可入的年长失学女子、因经济问题而不能求学或不能继续求学的女子、甘受机械教育却被教育机关摈弃或不甘受机械教育的女子等状况,提出平民女校必须满足这三种女子的求学欲望,使她们用最短时间,接受新知识和技能,实行工读互助,取得工资维持生活,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陈独秀也提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一”,他希望“新成立的平民女校作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这些崭新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平民女校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拥有一个强大的教师阵容。高级班的教员有:陈独秀教社会学,邵力子教语文,陈望道教作文,沈雁冰教英文,李达教数学;初级班的教员有:王会悟、高君曼教语文,张秋人教英语,柯庆施教算术。同时还经常请校外的革命家或知名人士担任兼职教员或举办革命讲座,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等都曾来校讲课或作报告,内容主要有:中国革命必须革私有财产的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军阀割据与世界帝国主义的关系;为何要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演讲都阐述了革命真理,启发了阶级觉悟,拓宽了视野,是平民女子走向社会、走向革命的第一步。
其二,树立文化知识和马列主义并重的教育理念。在李达的倡导下,教师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彻底变革,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侧重马列主义、共产主义ABC的传播与普及,各门课所选的教材,都是既有新思想又适合于平民的。李达在上数学课时,还专门为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原理;邵力子在上语文课时,所讲解的文章,都是采纳报刊杂志上最新所载的小说、释文或评论;陈望道教作文课,不仅注重写作的文字,更注重意义。教员们除按规定讲课外,每周还轮流作两小时的演讲,评析有关平民女子切身的种种问题。通过全面、前沿的课程教授,极大地拓展了女生的眼界,提高了她们的觉悟。
其三,采取分层教育、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平民女校的学生,年龄差别很大,其中有两个是母女俩,母亲30多岁,女儿才12岁;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如丁玲原就读于湖南岳云中学,差半年就可毕业,而钱希钧从小在农村当童养媳,没有机会上学。清一色的常规教育,不能满足她们的不同需求。于是学校分别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其课程设置也是根据学生文化程度差异来确定。高级班设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国文、英文等;初级班只设语文、算术、初级英语。对年长失学的女子,如30多岁的母亲,学校还设专班为她们因人施教,以求在最短时间学到最多实用的基本知识。
其四,注重劳动实践,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平民女校提倡勤工俭学,把课堂学习与实践劳作结合起来,设有缝纫班、织袜班和一个手工工场,并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替他们介绍工作,以取得工资维持生活,推行工读互助。学校规定的学费标准:高级班每月2元,初级班每月一元,参加工作部则免收学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她们大多在课余从事缝制衣服和织袜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所得贴补学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同时,养成刻苦耐劳的美德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不依赖他人或仰助于学校。
其五,参与政治活动和现实斗争,向社会学习。平民女校的学生,除了上课、听演讲、做工之外,还参加全市学生组织的罢工工人经济后援会。她们拿着小旗上街宣传,背着竹筒到处募捐,不顾巡捕的威胁,冲杀在斗争第一线,支援、鼓舞了罢工工人的斗志。期间以女工为主举行的罢工多达14次,如杨树浦日华纱厂、陆家嘴英美烟草公司、浦东源茂织布厂、中华路万生织袜厂和新闸、闸北一带丝厂的罢工等。杨树浦日华纱厂女工罢工时,女校学生上街声援,沿街募捐,由王会悟带头到工厂去演讲;浦东日华纱厂3000多工人两次举行罢工,女校学生向罢工女工进行慰问与宣传。她们还参加上海工人和各界人士举行的黄爱、庞人铨追悼会,抗议军阀杀害劳工领袖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她们经受锻炼,接受革命启蒙教育。
1922年秋,李达、王会悟因故离沪,平民女校由蔡和森、向警予接办。此时,上海的工人运动和女工罢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平民女校在工厂集中的叉袋角办了一个平民夜校,帮助劳动妇女提高文化水平。此外,平民女校不仅是党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开展妇女工作的场所,也是党的一个交通联络站。因为学校是公开的,又地处法租界居民住宅区,外地有人到上海找党中央,多先找到平民女校,党内有些会议也在平民女校召开。
由于平民女校的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党务工作,蔡和森是参加中共“二大”的代表,当选为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向警予也肩负领导全市女工罢工斗争的重任,加上办校的经费紧张,1922年底平民女校停办了。其中部分学生转到当时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合办的上海大学继续学习,其余的纷纷投入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去,后来大多成为党的妇女工作的领导骨干。
今年是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也是平民女校诞生90周年。日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所历史的红色殿堂,瞻仰了平民女校曾有的教室、宿舍以及微型的手摇缝纫机、铁铸的熨斗等劳动工具,还有墙上展出的各种图片……特别亮眼的是教员的名单和所教的课目,以及他们的照片: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沈雁冰等,其中教初级班算术课的柯庆施,更引起我的注意。他身穿黑色西装、白衬衫,一头乌黑的头发、高鼻子、两眼炯炯发光,一派英俊端庄的豪迈气概。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我联想起他的不平凡经历。1921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共产国际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会议”,有幸见到苏联领袖列宁。1922年夏他回到上海,接任平民女校教员之职。1937年8月他赴延安。1939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开展和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毛泽东倡议在延安建立培养妇女干部的女子大学,任命柯庆施为副校长,主持女子大学的工作。全校一千余女生,分普通班、高级班、特别班,也实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针。似有平民女校的历史反光,更显女子大学的延安风貌。毕业的学员有些上了前线,有些到敌占区工作,大多数担任妇女领导工作。女大培养的学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延安;平民女校、女子大学;教员、副校长,传奇地在柯庆施的前半生连贯,成为他革命生涯一条亮丽耀眼的红飘带;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对培养妇女干部和开展妇女运动的一贯重视。
(此文得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王志明和倪娜同志的大力支持,提供许多珍贵的史料,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