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期●文化战士天地●

艺精德劭 影坛楷模

——记无产阶级艺术家崔嵬先生

作者:张涟


今年是崔嵬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影悄悄,岁月飞逝,他离开我们已有40多年了。历史没有忘记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文艺事业的卓越艺术家。他逝世时,党和国家赞扬他是“无产阶级艺术家,著名的电影和戏剧导演”。这是十分罕见的。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天,春节刚过,我随任广智老师去看望张瑞芳老师。谈话中,瑞芳老师提到广智老师陪她一起去华山医院探望生病的人艺导演凌琯如,深情地回忆了她和琯如老师当年在重庆演话剧的趣事,浓浓的战友情听来令人动容。我不觉冒昧地提及崔嵬先生,未料这不经意的话题拨动了老人的心弦,只见她舒了一口气道:“崔嵬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可惜的是,他走得太早了!”接着她有点激动地说:“常常有人和我谈起,我和崔嵬演过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以下简称《放》)。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很感动,会想起很多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陈鲤庭怀着悲愤的心情,在上海创作了话剧《放》,田汉将它改编成独幕剧,崔嵬又将它改编成活报剧,并和王苹、陈波儿等人多次演出过该剧。1937年4月4日,北平学生在香山举行集会,这一天,崔嵬与瑞芳老师在一块场地的中央演出了《放》剧。虽然60多年过去,瑞芳老师仍然忘不了当年的情境。由于演得太逼真,观众把他们当成了来自东北、流落异乡的父女,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怒吼声。此后《放》剧演遍了大江南北。成功的演出,让年青的瑞芳老师倍感振奋,她的人生转折也始于此,并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瑞芳老师对崔嵬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她告诉我们:1955年崔嵬在上海拍摄电影《宋景诗》,正逢上海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2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电台邀请崔嵬和她录制《放》剧,准备在电台播放。录音时,崔嵬一度哽咽地蹲在地上,瑞芳老师忙把他搀扶起来,过了好一会,他的心情才平静下来。“他一定是想起了过去的苦难。”瑞芳老师如是说。

崔嵬出生在山东诸城一个贫苦的农家,有三个姐姐,10岁那年家乡遭灾,父母带着全家逃亡到青岛。为生计,父母忍痛将大姐卖给了人家,临分手时,姐弟俩抱头痛哭。13岁那年,崔嵬进入青岛大英烟草公司当童工。一次,他为被机器压断手指的小工友仗义执言,竟被工头暴打并遭开除。童年遭遇的不幸,深埋在他心头。
  父亲多方托人送他上学。深知求学不易的崔嵬,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进入青岛名校礼贤中学。在学校,他接触到一些进步刊物,也逐渐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入学第二年,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散文。因抨击反动当局,他遭到礼贤中学开除,当局还要拘捕他。无奈,他只身逃往省城。在济南街头,他看见山东省实验剧院在招生,而且吃住免费,很是高兴。考入该院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1931年,他回到青岛,进入青岛大学中文系当旁听生。该校地下党组织成立了“海鸥剧社”,邀请崔嵬参加。就这样崔嵬成了剧社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也找到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在党的领导下,18岁的崔嵬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事业中,他主演的《工厂夜景》等进步剧目轰动青岛。他和俞启威等同志还随海鸥剧社走乡入村,用当地语言为乡亲们演出《放》等剧目,以满腔的热情编导了很多抗日题材的剧目。
  日寇猖獗,狼烟四起。崔嵬在残酷的斗争中迅速成长为投身民族解放的革命者。就在这一年夏天,由于叛徒出卖,青岛地下党组织惨遭破坏。21岁的崔嵬再次被迫离开青岛,到了北平,考入民国大学。其间,他化名为报纸撰写了《寒假十日记》等进步文章。1935年,他经党组织安排去上海活动。翌年,他参加拍摄电影《十字街头》,并加入了上海剧作者协会。当时国民政府对日寇采取了消极妥协政策,在北平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消息传来,他悲愤异常,含泪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 《墙》等抗日剧作。1937年1月,他和陈波儿等人参加了上海救国会的慰问团赴绥东慰问抗日将士;4月回到北平,和瑞芳老师在香山等处演《放》剧,不久得到消息,当局又要抓他,党组织及时安排他离京去沪。
  七七事变后,形势愈来愈严峻,中国剧协成立了13支抗日救亡演剧队。崔嵬参加了演剧一队兼队长,带队离开上海去延安,一路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在西安,他们首演话剧《旧关之战》,还特邀独立团团长李振西来观看。崔嵬在剧中扮演李振西,很好再现了李团长带领战士们英勇阻击日寇的情景,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台下热泪和掌声交织在一起。演出结束后,李振西上台紧握崔嵬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的戏替我告慰了阵亡的三千英灵,我要尽快整训人马,早日杀回抗日前线!”演剧一队还专程来到八路军总部演出,朱德等首长都来观看,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时间演剧一队盛名传遍延安。
  1938年2月,崔嵬应中宣部的邀请,进入延安,参加鲁艺的筹建并兼任戏剧系教员;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崔嵬告别延安,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华北联大戏剧系主任。其间,他创作了歌剧《参加八路军》,边区的不少青年上午看完戏,下午就报名参军。贺龙为表彰崔嵬的突出贡献,还将自己心爱的战马送给他。
  1942年,组织上调他担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他以豪迈的革命热情,带领着这支只有两个班警卫武装、两百多人的队伍,穿梭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用戏剧鼓舞着奋起抗战的军民。据郭维、鲁威、胡朋、田华等人回忆:在冀中,崔嵬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1943年,火线剧社在马兰峪突遭敌人合围,崔嵬一边指挥大家往山沟里跑,一边挥舞着手枪,指挥着十几个战士与敌寇战斗,几百人在天亮前全部冲出合围,无一伤亡。1944年,在八路军攻打文安集屯战斗中,崔嵬主动请战,攻城时冲在前边,毫无惧色。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他不仅导演了河北梆子《血泪仇》等地方戏,还尝试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编写了《老英雄》等抗日剧目,成了用京剧艺术表现抗日斗争的先行者。所有这些成就,都是他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完成的;他在编导演方面的卓越能力,也是在战火的历练中走向成熟的。

1948年秋,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崔嵬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的文艺工作。1949年春,崔嵬来到武汉,担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不久,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命令,任命崔嵬为中南局文化局局长。1952年,他主持并领导了中南地区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在解放后各大行政区中尚属首次。同年,他作为中南地区文化代表团团长,带队参加全国戏曲汇演,12个剧目全部获奖。名演员陈伯华主演的汉剧《宇宙锋》,经他修改后更有新意。梅兰芳先生观看该剧后赞不绝口,激动地对陈伯华说:“你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崔嵬,他让你的作品更有人情味!”
  1954年,崔嵬应文化部电影局的邀请,在电影《宋景诗》中扮演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当时有关部门按他的高干待遇,给他安排一辆专车、两个勤务员以及宾馆单人间,都被他谢绝。他和大家一起深入农村生活,以饱满的激情、娴熟的技巧,成功地塑造了宋景诗这一艺术人物形象。
  电影《宋景诗》成功上映后,请他导戏、拍片的邀请如雪片飞来,也激发起他对戏剧、电影的眷恋之情。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准备调他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梅兰芳先生闻讯,表示希望他到中央戏曲研究院担任领导,欧阳予倩先生则希望他能到中央戏剧学院担任领导。而此时的崔嵬却打定主意,一心一意做一个演员。当上级领导找他谈话时,他恳切地表示希望当一名普通的演员!由于他的坚持,组织上同意将他调入北影厂担任演员。从一个大行政区的文化局局长转身成了一个普通的演员,这在当时的文艺界确实是一大新闻,很多人不理解。对此,崔嵬却高兴地认为组织上遂了他的心愿,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艺创作中去了。
  1957年,崔嵬再次应上影厂导演徐韬的邀请,和上影再度合作拍摄电影《海魂》,他饰演水兵窦二鹏,淳朴深沉的表演,使赵丹等著名演员也为之折服。1958年,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在《北京晚报》上连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北影厂决定将《青春之歌》搬上银幕,并将编导的任务交给崔嵬。崔嵬非常激动,很快就将分镜头剧本完稿,独具慧眼地推选武汉歌剧院青年演员谢芳和北影厂青年演员于洋担纲主演,并以独特的手法导演此片。影片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
  当电影《青春之歌》还在做后期时,著名导演凌子风找到崔嵬,请他担纲电影《红旗谱》主演。崔嵬一口气读完电影文学剧本,被剧中两代农民与恶霸地主斗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正因为曾在冀中战斗生活过,和滹沱河人民有着血肉联系,他才能准确形象地塑造了淳厚质朴的两代农民英雄的形象。1960年后,崔嵬和陈怀皑连续执导了京剧电影《杨门女将》 《野猪林》 《穆桂英大战洪洲》,以其独特的视角,在保留京剧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点,营造了强烈的银幕戏剧效果。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由全国观众投票,崔嵬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崔嵬和陈怀皑执导的京剧电影《杨门女将》荣获最佳戏曲片奖。
  “文革”结束后,崔嵬壮心不已,未料肝病却悄然而至。1978年,崔嵬执导电影《风雨里程》,医生劝他不要去外景地拍片,但他坚持外出,带上药,背着氧气袋,登上崎岖的高山,有好几次昏倒在现场。他不当回事,醒后再拍,直到完成拍摄。1979年元旦电影上映时,他已经躺在病床上了,高烧不退。王震将军来看他,带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关怀和问候。
  瑞芳老师回忆:“崔嵬生前曾留下遗言,把遗体交给医院作病理解剖,并表示这是他最后能作的奉献了。他是在1979年2月7日走的,当他逝世前半小时,我最后一次去看他,他已处于昏迷状态,我拉着他的手,禁不住眼泪直流,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心里默默地念叨:崔嵬,我的战友!我的老师!真的再也见不到你了吗?”崔嵬去世后,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几乎都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胡耀邦、王震等同志亲自出席追悼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专门发来唁电,赵丹、白杨、瑞芳老师等电影界朋友,一直等到参加完骨灰安放仪式后才离开。
  在近半个世纪的生涯中,崔嵬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为我国戏剧、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戏剧、电影史上留下了令人怀念和难忘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