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期●征战纪事●

绿草荡“船桥”与车桥战役

作者:陈以和


在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太仓村,提起抗日战争期间绿草荡上的那座“船桥”,当地老百姓都会引以自豪,因为它为车桥战役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1944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车桥镇是日伪军一处较大的据点,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居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位于日军第64师和第65师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日军1个中队。
  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于这年3月初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安丰区太晋镇(辖太仓村、固晋村、张吉村)离车桥镇比较近,然而,隔着绿草荡,水面最窄的地方——太仓村太河组渡口,也有1.3华里。为了让新四军奔袭任务胜利完成,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太仓村民众在安丰区委领导之下,根据车桥战役指挥部(粟裕任总指挥,叶飞为前线指挥)的命令,要设法在太晋镇绿草荡上选取最近的荡面架上一座桥,让部队迅速通过。安丰区委书记杜文白和区农抗会会长李兆祥来到绿草荡边,通过仔细观察、比较,最后选定太仓村太河组渡口。为了保密,又不能提前动工,要在不足一天的时间里架好一座桥,难度可想而知。1944年3月3日夜里,太仓村周围村民悄悄地准备架船桥的材料。
  3月4日天刚亮,太仓村民众将全村的农用木船100多条全部集中到渡口,还从各户筹集到门板、铺板、跳板二百多块,牛绳100多条、长树棍和毛竹100多根。大家齐动手,打桩、系船、搭板、扣绳,不平的地方还要弄稻草垫平。为了在荡中心加固,有人喊:“还缺几根好的长桩!”住在渡口边上、家里世代做渡工的潘富生二话没说,拿起锯子就将房前碗口粗的榆树锯倒。有人感到婉惜:“这树再长两三年就可以做房料了!真可惜呀!”潘富生说:“就是建好了房子,鬼子一把火就给你烧了。现在新四军到车桥去打鬼子,它能派上大用处,大家使劲锯!”全村人苦战了近一天,在渡口的绿草荡上架起了一座平稳的船桥。
  下午4时许,有人喊:“新四军来啦!”只见新四军3旅7团担任攻坚任务的1营、2营的战士们汗流浃背,走在平坦的船桥上,个个露出赞许的笑容,有的战士还竖起了大拇指。太仓民众听说新四军要通过,早早就将家中的鸡蛋鸭蛋煮熟了,塞进小战土的口袋里。有的老人还流下眼泪,看着战士说:“还是个孩子呢!哪家大人看到不心疼呀!”攻坚部队迅速通过绿草荡船桥,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了车桥边,抢占了有利地形、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进一步摸实敌人的防御工事,将各种攻城设施如云梯、爬城钩、“土坦克”、火攻器材布置到位,单等攻城信号。
  5日凌晨1时50分,攻城的信号弹升起来了。7团1营、2营分两路向土围突袭,突击队员泅过外壕,数十架云梯同时架起。战士们像狂流般冲过深壕,动作很熟练,尤其是爬围墙的动作,平时不知练了多少次。部队展开后,最快的5分钟就将一丈多高的围墙全部突破,只用20分钟就攻入车桥镇内,接近敌碉堡。
  5日上午,我军已经攻破了几十个碉堡,只剩下围子内的大碉堡。上午10时,我军唯一的山炮第一炮,就将大碉堡炸开个大窟隆,最终准确地打塌大碉堡。
  车桥战役中,消灭日军最多的是在车桥镇西北边的芦家滩。芦家滩宽约1里、长约2里,芦苇密布,淤泥陷人,中间形成狭窄口袋形地域,淮安到车桥的公路就由这里穿过。敌援军沿公路赶来增援,第一批援敌乘汽车缓缓开进了口袋。敌人发觉不对劲,下车到两边的乱坟墓地寻找有利位置。其实,这些坟墓群有真有假,是我军用地雷堆积起来的地雷阵。连环雷一炸,敌人东窜西逃,只好抱着躲一时是一时的想法,硬着头皮朝芦家滩密密的芦苇中钻。这正是车桥战役总指挥粟裕的神算之处,精心设计的芦家滩打援如愿以偿了从淮安方向来的第一批援敌240多人,被地雷炸死了60多人,剩下的全进了我军埋伏圈。我军很多战士都能做到用三四颗子弹打倒两三个敌人,机关枪都是打点放,让第一批援敌伤亡殆尽。
  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援敌各有一二百人不等,均遭到我军阻击。等到6日天亮前,第六批援敌从涟水赶到芦家滩一段时,见先来的几批人已被基本消灭,两边横七竖八的尸体,再听说日军山泽大佐已被击毙,吓得夹着尾巴逃走了。
  此时,总部收到车桥战役已经胜利、攻坚任务已完成的消息,立即命令主力部队撤出战斗,留下一部分打援的部队收拾残敌。
  车桥战役中,新四军共歼灭日军山泽大佐以下465人,俘虏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原为48人,后因拒医、绝食、自杀死亡24人),歼灭伪军500余人;攻克车桥据点,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九二式步兵炮一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我军乘胜扩大战果,至3月13日,共收复曹甸、泾口、塔儿头等敌伪据点12处,使淮安、宝应以东50余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解放。
  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的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解放日报》发表了祝贺的社论。陈毅军长也发来嘉奖电。从此,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战略区连成了一片。
  同年3月16日,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等党政军领导机关移驻宝应县安丰区固津村和张吉村一带,党校移到固津附近的林溪村。新四军集中4个主力团在淮宝地区整训,苏中党校开班,苏中公学开学,有关工厂、学校、报社均迁入安丰境内,加上早就迁入的江淮印造厂等单位,安丰区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被誉为“苏中小延安”。
  斗转星移,2004年春,车桥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苏中分会会长、原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之子管新凯率北京新四军老同志来安丰参观苏中革命纪念馆时,有参加过车桥战役的老同志提出要到太仓渡口架船桥的地方参观一下。绿草荡已经没有60年前宽阔了,两边的滩涂也被围起来搞养殖了,但远处还有芦苇向老战土们招手。有位老同志说:“我已体会到了六十年前的感觉了!”还有老同志感叹地说:“如果在绿草荡上架起一座桥就好了!六十年前架船桥,是为了打日本鬼子;六十年后架桥,是为了两岸的经济发展,也能了却新四军老战士的一片心愿。”老渡工潘富生的孙子潘发明激动地插话说:“我爷爷临终前曾说:‘什么时候在渡口上建好桥了,你们上坟时告诉我一声!’”
  2008年,太仓渡口大桥终于建了起来。该桥宽8米,长110米,被命名为“车桥战役第一渡”大桥。潘发明参加了这座大桥的建设。他说:“现在这座大桥可以告慰当年架船桥的有功之臣了,也可以让参加车桥战役牺牲的将士们安息了。”站在大桥上向东望去,浚深拓宽后的绿草荡,围网养殖没有了,还原了湖荡原来的面貌,增加了原生态的韵味,两岸的芦苇也在不断地长高。来参观的人都发自内心地赞许:“安丰绿里透红,就是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