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期●青少年绿洲●

忆“抗日模范村”儿童团长孔繁麟

作者:张根水 孔新颖


近日,忽闻曾被陈毅元帅称赞为“抗日模范村”的茅山抗日根据地茅东县阳山村儿童团长孔繁麟不幸离世,享年95岁。伤感之余,深感有必要把他在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告诉大家,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铭记历史……
  1938年,11岁的孔繁麟和父辈们一起迎来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当年6月,新四军进军茅山,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他的父亲孔庆盛成了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阳山村支部的首任书记。阳山村处在根据地的核心地段,新四军干部战士是村里的常客,他的父辈和兄长们整天为支前和开展游击斗争奔忙。为坚持抗战,根据地各地都成立了农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孔繁麟自然也成了阳山村孩子们的头——儿童团长。他们配合新四军,充当交通员,站岗、放哨、查路条,一样为抗战出力。
  1942年初,日寇对茅山根据地“扫荡”和“清乡”。为隔绝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日伪在根据地边缘修了竹篱笆,在竹篱笆内挖宽3米、深2米的壕沟,沟内灌满水;在竹篱笆外,设30米的无人区,不准人们靠近;每隔1里设瞭望哨,每隔2~3里设检问所。群众要过竹篱笆,必须从检问所通过,如直接穿越竹篱笆,日军就开枪,打死打伤很多群众。竹篱笆从西旸向北经北刘巷、曲阳、宝堰至镇江,向东经东岗、直溪延伸到太湖,长达130多公里,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更威胁新四军和游击小组的活动。
  1943年2月,茅东县政府在建昌圩创办的抗日湖滨中学遭日伪袭击,茅东县政府决定派教育科长徐克去建昌圩,落实学校转移重建等事宜。去建昌圩必须穿越竹篱笆,动用战士掩护目标太大,一个人行动又很危险。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孔繁麟主动请缨,掩护徐科长过竹篱笆。徐克是孔繁麟的三舅,孔繁麟提出,从阳山去建昌圩,过竹篱笆有北刘巷和西旸两个选择,北刘巷的日伪军因为地处山区,比西旸的管得稍松,二人可扮成师生,从北刘巷检问所通过。来到北刘巷,日伪军拦下他们检查、询问时,孔繁麟说陪老师去生达里(地名)看望亲戚,伪军又查看两人双手是否有用过枪的老茧,孔繁麟找话题与检查人员搭腔,分散对方注意力,让对方确认徐克只是个私塾先生,顺利通过了竹篱笆。下午返回时,孔繁麟还特意准备了一份糕点,和负责检查的伪军拉近关系,使北刘巷检问所成了阳山交通站过往人员通过竹篱笆的“安全通道”。

1943年农历十月初六深夜,茅东县委书记周峰和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凌海波带警卫连来到阳山。凌海波带了两位区长,以及警卫员凌荣炳和王小龙,来到孔繁麟家。为防止意外,16岁的孔繁麟安排周书记睡在村北亲戚孔须法家,留凌县长和两位区长、警卫员住村东头自己家,再把其他战士安排到村中群众家里休息。由于担心领导们的安全,孔繁麟和几个儿童团员悄悄来到屋后放哨。凌县长是孔繁麟的姨表叔,平时也经常联络。小小年纪的他,此时更增加了一分责任。大约凌晨4点钟,忽然听到屋后的打谷场有日本鬼子的说话声,孔繁麟连忙吩咐大家各自回家报信,自己则快步到家,推醒凌县长,轻声道:“表叔,外面有鬼子。”凌县长一骨碌爬起来,喊道:“荣炳、小龙快起,有情况!”警卫员们身手敏捷,人起子弹就上膛。只见凌荣炳推开门连放两枪,村口哨兵报警的枪声也响了。凌海波等五人冲进巷子,在警卫连的掩护下,和周峰一起从村西撤进山里。由于天没亮,日伪不敢贸然进村,只将村子围起来,准备等天亮再发起攻击。天亮后,日伪进村却扑了个空,一场危险就这样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