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期●专稿●

用鲜血和生命 书写信仰

——记我党文化界早期领导人陈处泰烈士传奇人生

作者:洪 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放弃南京迁都重庆前的一天,东方未白,南京雨花台传来一阵低沉的枪响,我党“文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社联”党团书记陈处泰同志倒在血泊中,并被投入镪水池中毁尸灭迹,年仅27岁。陈处泰同志为实践自己的信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满腔的爱国激情
  1910年1月10日,陈处泰出生于宝应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入宝应县第一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镇江的省立第六中学就读。1928年4月,入安徽大学社会科学部学习。
  陈处泰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同时他十分关心时事政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中国。但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暴动时有发生,安徽大学地下党团组织十分活跃,这对陈处泰等向往革命的青年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在学校党团组织的引领下,他和激进青年一起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1928年下半年开学不久,由学生中的地下党员和几位激进分子发起,秘密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处泰是成员之一。由于他英文水平高,能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能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向大家讲解介绍,在同学中形成了追求进步的核心力量。
  1928年11月下旬,和安徽大学毗邻的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举行16周年校庆,安徽大学地下党团支部研究决定,借此机会打入女中宣传革命。校方得知消息派出武装警察前来弹压,并指使鸣枪射击安大学生,激起了全安庆大中学生联合罢课并游行到省教育厅请愿。11月26日,恰逢蒋介石去凤阳视察路过安庆,中共地下怀宁县委得知后,再次组织学生示威游行。蒋介石十分恼火,认定有共产党在幕后煽动,拒绝面见学生,传令约学生代表谈话。
  陈处泰作为学生代表之一,面见蒋介石时,毫无惧色,第一个慷慨陈词,义正词严抨击时弊,并指出如此下去将要亡国,蒋介石听了气急败坏,当即叫人把他撵走。12月1日,国民党安徽省代理主席孙启奉蒋介石之命,率领武装卫队人员,到安大召集师生训话,宣布将安大校长刘文典免职查办,陈处泰等11名激进学生被开除学籍,并遭通缉。陈处泰等由于事前得到消息,及时离开了安庆。
  陈处泰经南京回到家乡宝应暂时隐藏下来,任县立第三小学图画教员。1929年初,安徽省政府派人来宝应追捕陈处泰。县武装军警找来校工小顺子带路抓人,小顺子知道陈处泰住在他堂哥家中,却故意将国民党军警带至陈处泰家中,结果扑了个空。这一夜,恰遇一户人家清早发丧出殡埋葬死人,雇有几名和尚送葬,陈处泰急中生智剃成光头,披起袈裟,乔装成和尚,随送殡队伍混出城外,因而得以脱险,避居他乡。
  顽强的斗争意志
  1929年底,陈处泰经学友协助赴上海,进入上海政法学院政治经济系读书,改名陈成。在此期间,他积极投入革命活动,曾参加党领导的纪念广州暴动等飞行集会,在街头演讲散发传单等。不久,结识了许涤新、马纯古等同志,经许介绍,参加了由我党领导下的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与“社联”成员陶白等一起,在沪东从事工人运动。他们身穿工人服装到工人群众中举办读书会,开办工人夜校,在工人群众中传播革命思想。陈处泰还深入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暨南大学等校的大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引导大学生学习《资本论》、《辩证唯物主义》等马恩著作。
  1932年,淞沪一·二八战争爆发,为了更好地向群众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陈处泰在朋友帮助下筹款开办了公道印刷厂,承担秘密印刷党的《红旗日报》等任务。一次,由于工人不慎,一篇重要文章的底版被巡捕搜出,致使厂里经理和十几名工人一起遭到逮捕,印刷厂被强行关闭。
  陈处泰又设法筹措了资金,租了三间房屋,开办了一家“和平米店”,这样既能解决活动资金和一些同志吃饭问题,又能在必要时可供作为担保人以营救同志。时隔不久,因有两名共产党员要出狱,由“和平米店”出面担保,这两位同志被保释后迅即离开上海转移外地。后来,由于其他案件牵连,反动当局又要传讯这两位同志,加之由于赊欠款太多,米店资金周转困难,只好关门歇业。
  为便于掩护开展革命活动,陈处泰设法开办了“春申书店”。为了不引人注意,书店规模很小,但经常来往的进步人士和革命者却甚多,它成了进步人士的聚会场所,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的联络点。书店还设有编译处,出版过《国际关系之现状》、《经济学大纲》等国民党当局禁止出版的社会科学书籍,很快引起了敌特注意,开业不久,即遭搜查和强行封闭,所有财产被没收。
  1933年4月,因叛徒出卖,陈处泰和陶白在沪东定海桥同时被捕,先关在上海公安局,后押解到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他俩一口咬定是农民来上海找工作糊口。国民党当局因未掌握任何证据,兼有律师辩护,敌人无可奈何,只好于次年5月将他们两人无罪释放。
  杰出的领导才干
  经过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陈处泰在政治上日益成熟,1934年7月间,由当时的“社联”党团成员许涤新、马纯古二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了“社联”联络员,“社联”分区负责人。陈处泰负责沪西区,活动于工人、学生中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组织“社联”成员及进步工人、学生在街头张贴标语,搞飞行集会,创办刊物,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浪潮。
  1935年2月19日,上海地下党遭到一次大的破坏,上海中央局书记黄文杰,中央文委田汉、阳翰笙,“社联”党团书记许涤新同志等36人同时被捕;6月间,又遭受一次破坏,上海中央局,中共江苏省委机关连遭破坏。加之,当时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各地党组织与党中央多半未有联系,各自为战。在此期间,党的白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所属各个联盟的党团负责人选举出以周扬为首的新“文委”,陈处泰成为新“文委”的成员之一,并担任左翼文化总同盟(即“文总”,是“文委”领导下的群众组织)的书记,周扬、夏衍分管“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美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陈处泰等分管“社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教联”(上海教育工作者联盟)、“记联”(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世界语联”(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并兼任“社联”党团书记,“社联”党团成员还有李凡夫、胡乔木、李翰等。在失去上级领导,独立开展工作的日子里,陈处泰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根据第三国际英文版的《国际通讯》指示精神开展工作。尽管白色恐怖日益加剧,但他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对所属各联的工作都抓得很紧,各联分别召开的常委会他都去参加。陈处泰对同志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为党培养了一批从事社会科学工作、宣传教育工作的人才。这批人才当年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生力军,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中有的人成了我党我军在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教育战线的骨干。
  1935年夏,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形势发展的要求,陈处泰与“文委”的其他同志一起提出解散“文委”、另建更为广泛的群众团体以迎接抗日高潮到来的建议。以后上海各界救国会纷纷成立,“文总”及其所属“左联”、“社联”等左翼文化团体解散,这就促进了上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性组织的广泛建立,更好地团结了进步力量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长存的浩然正气
  1935年11月1日,在南京发生了刺杀汪精卫案,行刺者孙凤鸣正是陈处泰的同乡、同学爱国志士华克之的密友。孙当场被汪精卫的卫士射中,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孙和其妻崔正瑶在上海期间经常和陈处泰、华克之接触,相互之间非常熟悉。“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政府表现出的一系列丧权辱国事件使爱国志士们义愤填膺。孙立志除奸以挽救民族危亡。陈处泰得知华克之、孙凤鸣等人暗杀行动计划后曾竭力劝阻,并以列宁劝阻其哥哥不要进行暗杀沙皇的活动为例劝导华、孙等人放弃暗杀行动计划,但劝阻未能奏效。
  刺汪案发生之后,国民党反动政府立即发布通缉令,缉拿与刺汪案有关的人员,军统、中统侦骑四出,一时间,充满了白色恐怖气氛。为做好善后工作,孙妻崔正瑶强忍失去丈夫的悲痛,冒着危险,于11月16日自香港乘船抵沪,住新亚酒楼。陈处泰路过前往看望。就在此时,因叛徒告密,敌人突击搜捕,当日下午5时,陈处泰未及脱身同崔正瑶一起遭到逮捕。
  敌人也知道陈处泰与刺汪案无关,但已侦知他是“共党委员”、“文总负责人”,对陈处泰多次严刑拷打,威逼他交出党组织情况。陈处泰虽被打得体无完肤,双腿折断,仍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数月后,陈处泰被押解南京警备司令部,在囚车中,与“刺汪案”有牵连的张玉华不期而遇。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他低声对张说:“两腿受刑已被折断,但我什么都没有讲。我能舍弃一切,但我不能舍弃革命事业。”张玉华深受感动,潸然泪下。此时的陈处泰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党的利益,他忍受了难以承受的折磨,最终,在他领导和联系的10余处关系中,无一人受到牵连。
  陈处泰于193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然而直到50年后的1987年,他的子女才拿到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由于陈处泰是我党文化界早期领导人之一,1985年,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把他作为中央级人物立传。但由于陈处泰是因为他的同乡、同学华克之组织的“刺汪”案而被捕,而我党白区工作纪律规定,不允许对国民党要员实施暗杀,因此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对陈处泰革命烈士的政治身份需要甄别核实。后来,宝应县党史办同志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敌伪档案中查阅到整个“刺汪”案卷宗,发现当年国民党高等法院有关“刺汪案”被捕人员判决书中提到,陈处泰等8人系共党嫌疑要犯而被捕。据此,陈处泰被定为革命烈士,立 传材料报中央。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同志得知后,亲自为陈处泰同志题词:“为革命而生,英名永在;为革命而死,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