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期●缅怀篇●

曾与瞿秋白并肩战斗的如皋人——徐名正

作者:顾小平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 《红色中华》 报社社长的瞿秋白带领相关工作人员留守苏区,继续编辑出版发行 《红色中华》 报,时任报社秘书长的是一位江苏如皋人,名叫徐名正。

  热爱学习,尤擅戏剧,曾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徐名正,1912年7月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老坝头村,家境殷实,他的父亲徐筱峰是名小学教师。徐名正幼年在石庄小学读书,天资聪颖,活泼好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如皋中学。徐名正进入如皋中学后,学习更加刻苦用功,语、数、英各科名列前茅,且擅长绘画、音乐,尤擅辩论、表演,老师赞其“辩才无双”。
  1930年春,徐名正不顾初中毕业考试在即,瞒着家人,前往广州,报考戏剧家欧阳予倩创办的戏剧研究所附设的戏剧学校,当时的面试题是 《你的父亲死了》 。徐名正一听,立即放声大哭,哭得呼天抢地,泪如雨下,逼真感人,深受主考人员的赏识而被录取。在那里他认真学习戏剧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深受进步老师的影响,参加了校内的一些革命活动。
  1931年春,戏剧研究所因受时局影响,学校停办,欧阳予倩认为徐名正是可造之才,就介绍他去找戏剧家熊佛西。后熊佛西推荐他进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继续在北大攻读研究戏剧。
  后来在如皋师范插班读书期间,徐名正发挥其所学戏剧知识特长,组织导演了 《怒吼吧,中国》 等革命题材剧目,并亲自担任主角。他的同学回忆说,徐名正演戏时,脸上肌肉都能跳动,表情丰富多姿,剧情扣人心弦。徐名正带领戏剧队员们,先后到丁堰、白蒲及他的老家石庄等地巡回公演,广泛宣传爱国运动,同时募捐援助马占山将军抗战。
  热衷革命,敢于斗争,插班如师任党支部书记
  1931年暑假,徐名正回到家乡如皋,在吴汝连的影响和引导下,积极参加当地的革命活动。吴汝连时任中共镇涛(今薛窑)区委书记,在石庄小学读书时就与徐名正相识,且长其三岁。后经吴汝连介绍,徐名正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如皋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斗争完全转入地下。秋季开学,徐名正服从党组织安排,插班进如皋师范学堂(简称如师)高二年级读书,担任中共如皋师范支部书记,肩负重新组织建立学校的党组织重任。他秘密开展活动,经常找进步同学谈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注重发展新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徐名正联合如城知识青年成立了“反日救国会”,并亲自领导如师学生排演节目,开展爱国运动。
  1932年4月26日,当时已担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的吴汝连派人到如皋师范找徐名正,要他赶制三千份署名为“如泰工农行动委员会”的标语传单,供五一国际劳动节散发张贴。徐名正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党支部骨干分子赶制。他亲自刻写标语,制版设计,同时派人悄悄在晚上进行油印包装,终于在4月30日天亮前出色完成了任务,并在文峰阁城脚下将标语传单如数交给秘密交通员,及时运抵西乡石家埭,受到学长吴汝连的表扬。
  同年冬的一天上午,来如皋师范视察的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竟然发现校园内的石灰墙上用墨汁写着“打倒沈振声”(反动校长)的大幅标语,忙质问这是怎么一回事?沈振声当时洋相出尽,事后查出是徐名正在周佛海来校的前一天深夜组织人员写的,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后利用寒假,将徐名正开除出校。在学校进步师生的赞助下,徐名正转至上海私立正风中学继续读书。在那里,他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在周家嘴路一家工厂打工维持生计,同时组织工人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夏,高中毕业的徐名正回到如皋,以城市民众教育馆馆员为掩护,先后在如皋城里、西乡卢家庄一带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0月10日“双十节”放假,徐名正回到如皋城,后由于同学王樵被捕受牵连,遭到了通辑。徐名正在同学范广和、张朝模的掩护下,安全出了如皋城南门,先避住在如皋南乡车马湖范湖洲小学。在小学逗留期间,徐名正在学校的墙上画抗战漫画,写爱国标语,组织演讲,在师生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引导他们投身革命活动。在那里,徐名正的一位同学将其处境转告了他的父亲徐筱峰。在范湖洲小学,父子含泪相见,促膝长谈。徐名正坦诚告诉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参加革命的坎坷历程和今后继续革命的决心,最终得到知书达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父亲立即送来盘缠和一些生活费,让他暂避住上海。
  热心宣传,辗转苏区,任 《红色中华》 报社秘书长
  1933年10月下旬,徐名正在上海联系上党组织。组织派他去厦门,化名罗伦,参加十九路军工作,任政治部委员,随后在陈铭枢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任宣传委员。据解放后陈铭枢回忆“徐名正宣传工作得力,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前线表现勇敢”。他的同学曾收到他当年在福建用厦门大学的信笺纸写来的一封信,信中约定:将红旗插遍天下时再相会。
  由于“闽变”失败,徐名正一路寻找组织,辗转到闽南。1934年1月,徐名正前往中央苏区瑞金,到苏区后,被安排在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 《红色中华》 报报社工作。他做编辑,写评论,采写新闻报道,写美术字标题,制版印刷,校长兼校工,样样都干,没日没夜操劳,虽然辛苦劳累,但心情舒畅。徐名正是他的前任秘书长任质斌(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入党介绍人,任质斌在上世纪80年代来过如皋,多次谈及徐名正。在一篇回复信函中,任质斌深情忆述:“徐名正是江苏如皋人,1934年春,接替我任报社秘书长,社长由瞿秋白兼任。徐名正为人忠厚正派,工作积极,生活艰苦。”徐名正在苏区时的一封家信中这样写道:“不久将爬过更高的山,翻过更高的岭,到红旗飞满天的世界去。”他时刻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5年2月,徐名正在福建长汀一次突围中不幸被捕,后英勇牺牲,年仅23岁。
  徐名正作为 《红色中华》 报的秘书长,也是苏区 《红色中华》 报的最后一位秘书长,始终和瞿秋白战斗在一起,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毅然以纸笔为刀枪,想方设法编印发行报纸。红军主力长征后,在四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先后组织编印 《红色中华》 报24期,直至1935年1月21日出版最后一期(第264期),宣传红军扩红、征粮,激励苏区军民继续战斗,制造红军没有转移的假象,迷惑敌人,掩护了红军主力转移。
  斯人已去,英名永记,红旗高扬,正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