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期●征战纪事●

785高地八昼夜

——缅怀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周厚刚和他的战友们

作者:李波


周厚刚,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周厚刚随部队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20军59师176团2营5连连长。1951年6月,他在第五次战役中指挥全连170名战士英勇阻击,坚守阵地8昼夜,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歼敌600多人。在奉命转移阵地时,因布雷误爆不幸牺牲。志愿军总部为周厚刚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1年4月20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当战役第二阶段结束之后,志愿军总部决定,将各参战兵团暂时撤出战场休整。就在这个时候,狡滑的敌人集中了美2个军、李伪4个师,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和空降兵组成“特遣队”,在东线对我军发起了“闪击战”,企图切断正在华川湖南侧我几个军的退路。为掩护友邻部队安全撤退,我志愿军第20军主动展开防御,以阻击疯狂“闪击”之敌。
  59师176团的防御阵地,位于大成山公路北侧,南与赤根山相连,是敌北犯必经之地。这个敌人必经的“咽喉”,就是785高地。高地坐北朝南,与赤根山、三天峰以棱线相连,北边紧邻一条公路。敌人要想继续北进,必须打开785高地。
  负责这场阻击战的20军副军长廖政国向59师下达命令:“为了掩护兄弟部队安全撤退,你们要像钉子一样钉在785高地,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也绝不能让敌人跨过这道铁门槛。”6月15日,团长朱全琳把周厚刚叫到团指挥所,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5连。
  当天夜里,周厚刚带着5连170多名战友,进入785高地。到达阵地后,周厚刚来不及休息,带领通信员到阵地的各个方位仔细观察。他没有按照常规在山头四周设下连环阵地,分兵把守,而是布置了一个“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的阵地,把机枪、迫击炮等部署在一线阵地上,以便充分发挥重火器的威力;在一线阵地,只摆一小部分兵力,余下的兵力隐蔽在后边的林子里,以便关键时刻出击歼敌。他向战士们解释道:“敌人要占这山头,肯定用炮弹一个劲地往山顶轰,咱们猫在山角落里,让他炮弹砸不着。等炮火一停敌人冲上来时,咱们从角落里钻出来,打击敌人。”战士们纷纷点头称妙。
  16日上午10时许,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785高地发起进攻,8班阵地首当其冲。当敌人张牙舞爪地爬向山头时,副班长王炳谦一声:“打!”全班的武器全部开火。敌人直着嗓子嗷嗷叫,不一会儿就退了下去。上午,8班打退了敌人两次进攻,但没有杀伤多少敌人。“这样打下去可不行!”周厚刚指出,“沉不住气,过早开火”,是导致敌人开溜的主要原因。
  他向8班战士面授机宜:“我们不仅要打退敌人,守住阵地,而且要大量杀伤敌人,才能威慑敌人,巩固阵地。以后,要让敌人走近些再开火,打他个措手不及。”当敌人再次发起攻击离我阵地只有二三十米时,战士们才一起开火,打得敌人连滚带爬地逃命。
  17日9时,晨雾刚刚散去,785高地露出了模模糊糊的轮廓。被称为“红头苍绳”的美军校正机,在785高地上低空盘旋,指挥美军炮火射击。周厚刚命令:“在敌人打炮时,赶快进入隐蔽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暴露目标。待敌人靠近阵地,他们的炮火无法支援时,我们再开火!”周厚刚把开火时机定在敌人距前沿阵地20米之内。
  敌1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成3路向5连阵地发起了攻击。在距我阵地前沿20米处时,战士们把两三个手榴弹捆在一起,从四面八方飞向敌人。4班长倪友创造的把火箭筒捆在一起的“近战杀敌法”,又使溃逃的敌人倒下一大片。那些逃得快的敌人纷纷躲进8班阵地前边一个凹进的山体,这个地方我军枪打不着,昨天,这里就是他们的天然隐蔽部。哪料想,今天这里却是他们的坟墓,一个个被炸上了天。原来,昨晚周厚刚带领战士们在这里偷偷埋上了地雷。
  午后,骄阳如火。美军新的冲击又开始了!这一次,敌人又新增了3个炮兵连,疯狂地对5连阵地进行炮击。炮弹呼啸着,冰雹般落在785高地上。山石和着弹片四处飞射,直径几英尺的古树被炸得枝残叶落,千疮百孔。树毁了,石毁了,可5连战士由于防护得当没有任何伤亡。
  5连只有5门六○迫击炮。“能不能集中我们的小炮,压制敌人的大炮?”周厚刚突发奇想。“近距离射击,连续打炮,容易被敌人发现。”一个东北籍战士担忧地说。“敌我双方同时打炮,敌人能找到我们的小炮阵地吗?”经周厚刚这么一提醒,炮班班长胡治安说道:“根据实战经验,敌我双方同时打炮,山谷里声音混杂,敌人是难以找到我方目标的。”
  “对!就在敌人打炮的时候,我们集中小炮,靠前发射。”周厚刚回到观察所,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电话耳机。敌人的炮阵地刚冒出一阵黄烟,他立即命令炮班:“三号目标,三号目标,五炮齐放,摧毁它!”
  5发炮弹准确地落在敌炮阵地中央,瞬间摧毁了敌人的炮兵阵地。周厚刚兴奋地喊道:“打中了,打中了!再狠狠地打,齐放!”又是连着几个5枚炮弹在敌炮阵地上开了花,敌人吓得慌忙转移阵地,向后方溜去。
  入夜,李伪军1个营的兵力,偷偷地向785高地摸上来。5连战士们早有准备,在他们距前沿阵地20米时,周厚刚一声令下,敌军顿时成了活靶子,激战1个多小时,又被消灭40多人。晚10时,一路敌军攻上了阵地一角,周厚刚带领1个排,迂回到敌人后方,突然开火。敌人弄不清情况,慌忙撤退,5连趁机夺回阵地。
  这一天,周厚刚指挥全连创下了打退敌人15次进攻的纪录。
  18日拂晓,敌人以4个连的兵力,借着浓雾遮挡,从5个方向偷偷摸到距5连前沿阵地40来米处,随即在炮火掩护下,发起了突然进攻。
  雾重,看不清敌人,只能凭听觉判断敌人方位。周厚刚向前沿阵地士兵下令:“不得盲目出击,不得轻易放枪。”敌人靠得只有20来米了,5连战士突然拉响了昨晚埋下的炸药,顿时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战士们还把炸药和手榴弹装在铁筒里,向山下滚去。炸药一响,手榴弹接着爆炸,瞬时山石俱下,敌人无处可躲,伤亡惨重。不到一顿饭功夫,5连官兵就以150颗手榴弹、700发子弹的付出,毙敌60余名,自己无一伤亡。接着,周厚刚指挥5门六○炮实施拦阻射击,又把40多名敌人消灭在逃命路上。
  9时,大雾散去,美军集中炮火向785高地连续炮击了3个小时;12时,又派出4架飞机轮番轰炸。5连阵地眨眼间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火球。隐蔽部被炸平了,战士们就在交通沟下面挖一个窟窿藏身;交通沟震塌了,就从土堆中爬出来继续战斗。
  18时,敌人再次以4个连的兵力,向785高地两翼迂回,企图夹击5连。为迷惑敌人,5连一枪不放。敌人以为连续4个小时的轰炸炮击,山上的树林都燃成了一片火海,5连一定放弃了阵地,于是大着胆子,队形拥挤地直身前进。
  神枪手尹国宝的枪口,始终对准一个指手划脚的敌军官,等敌人刚过20米“生死线”,周厚刚一声“打!”尹国宝扣动扳机,敌军官应声倒下。与此同时,5连各种火器一起向着两路而来的敌人猛烈扫射。重机枪手丁和一人,就以50发子弹毙敌38人。
  趁敌混乱之际,周厚刚又下令预备队出击,一举将敌人压到山下,击毙和重伤150余名敌人。敌人连续4天的攻击,非但寸土未得,反而在5连阵地前留下400多具尸体。
  1951年6月22日,在785高地上,诞生了世界战争史上又一个“战场之最”:一次火力准备时间最长的战斗。
  上午9时,敌人的8架喷气式飞机就飞到了785高地上空轮番轰炸,每分钟都有数十枚炸弹落在阵地上。敌人连续3个小时的航空火力准备,使山头上连一株完整的树也找不到了,到处都铺满了被炸得细碎的小木片。
  接着,敌机又扔下十几枚燃烧弹。顿时,山头火光冲天。11时,敌人集中了上百门大小炮,对785高地又进行了3小时的炮击。连续6个小时的狂轰滥炸,顽石堆积的山头至少被炸塌了半米,变成了松软细密的沙质土地。
  在8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石头几乎都要燃烧了。周厚刚和他的战友们,仍然像钉子一样钉在785高地上。他们利用敌人飞机、大炮的射击死角,隐蔽在山头的断崖下。当敌人的飞机消失、炮火稀落下来之时,周厚刚铁塔般的身影又出现在阵地上。
  16时,敌人以2个营的兵力,在4架歼击机的掩护下,分4路向785高地发起进攻。敌人以为,连续6个小时的轰炸、燃烧,高地上的树烧光了,守卫山头的中国士兵恐怕连骨头都烧成灰了。但当他们哇啦哇啦冲到半山腰时,5连官兵竟奇迹般地从地下冒了出来,似神兵天将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右侧敌人进至5连4班设置的炸药区,班长倪友用力一拉导火索,10余名敌人嚎都来不及嚎一声,就上了西天。其他几路敌人也遭到5连官兵迎头痛击,全线溃退。
  23日,5连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785高地。在英雄连长周厚刚指挥下,5连在785高地上英勇坚守8昼夜,打退敌人40多次进攻,歼敌605人,阵地坚如磐石,寸土未失。志愿军主动撤离785高地之后,敌人也长时间未敢上去。
  785高地阻击战永载我军史册。军事学家评论称:“它是可与上甘岭相比的一场英雄之战”。
  6月24日,一纸命令,刚刚激战8昼夜的周厚刚被提升为2营副营长。但5连下山之后,周厚刚却迟迟没有回来。团长朱全琳派通信员去找。山上已接防,山下也没有。只有昨晚站哨的战士提供了一条线索:周连长昨晚带着6名战士向785高地北侧的公路方向去了。
  原来,5连从785高地奉命撤下之后,稍事休整,便又接受了新的防守任务。周厚刚只吃了一顿饱饭,就带着通信员来到新阵地观察地形。他看到新阵地附近的一条公路对防守构成极大威胁,就带着6名战士,在夜雾笼罩下翻山越岭,来到公路上埋设地雷。不料地雷误爆,周厚刚和他的6名战友全部壮烈牺牲。
  周厚刚的牺牲,令首长和战友们无不扼腕叹息。1952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周厚刚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成斗英雄”称号。周厚刚牺牲后,他的两个弟弟继承哥哥的遗志,先后入朝参战。2016年,南港头村的周氏宗亲,集资建起了周家祠堂,专门设置了周厚刚烈士纪念墙,供村民瞻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