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期●故事会●

一首军歌两代情

作者:陈天开

“达滴滴,达滴滴……”冬日的黎明,一阵阵悠扬舒缓的军号声唤醒了医院家属区的军人们。房间里,母亲迅速穿好军装,奔出家门。楼道里,屋子外,骤然响起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紧邻家属区的医院大操场上,上千名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始操练、跑步,铿锵有力的足音,伴随着“一、二、三、四……”齐喊声,回荡在静寂的晨空。
  大约半小时后,队伍中又响起嘹亮高昂的军歌声:“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伟大的毛泽东……”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部队医院冬季晨训的情景。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抑制不住浓浓的好奇心,有一回就跑到大操场边观看,不禁被这纪律严明、气势雄壮的队伍,被这节奏鲜明、激情高昂的歌声深深感染,感到格外振奋。事后,母亲告诉我,这首歌名叫 《人民军队忠于党》。母亲说,医院虽不是一线作战部队,但作为革命军人要始终牢记光荣使命,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昂扬风貌。所以,医院每逢冬季就要进行晨训,晨训结束时全体高唱 《人民军队忠于党》。
  当年母亲服役的解放军浙江省军区一一七医院,是从革命战争烽火中走来的。它的前身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一家战地医院,最初也是江南新四军的几支卫生队合并而成的。1951年,该院在杭州西湖风景区九里松建设新院区,于1956年正式命名,是驻浙规模很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部队医院。可以说,这家医院流淌的是新四军的血脉,凝聚的是红色基因。它就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一所红色的大学校,锤炼着新一代的军人,也教育着我们这些军人的子弟。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刚入小学,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蒋介石趁机叫嚣反攻大陆,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医院按照上级的部署,一方面做好应战的准备,一方面开展生产活动,减轻国家负担,共渡难关。在军人住宅区,每幢楼之间都有很大一片空地,医院领导要求,以部门、科室为单位,把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荒地种粮食。我印象中,种得最多的就是蕃薯了。军人们利用休息时间下地干活,我们小孩子也争先恐后跟着去帮忙。秋天时节,军人们收获着成熟的果实,却有意留下一些小尾巴来“犒赏”孩子们。孩子们乐不可支,纷纷到地里去“寻宝”,拿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共享,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传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红色基因。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剑拔弩张,全国备战备荒,准备打仗。我刚进初中,盼望能好好读几天书,却又面临学校不时停课。学生们要么到学校后面的山坡去挖防空洞,要么去西湖区龙井、梅家坞采茶。在那年头,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感到兴奋的,就是学军、拉练了。学生们晚上集体睡在学校的地铺上,黎明时分起床集合,背起背包,在红旗的引导下,沿着西湖景区的道路(因为我们的学校就在灵隐白乐桥)走上一二个小时。那几天,恰巧天下雨,气温又低,但大家知道是在学习解放军,就要像解放军那样意志坚定,精神饱满,步伐有力。那时我是班长,总会带领这支学生队伍唱起那首熟悉的军歌:“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这歌声引来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投来赞许的目光。于是同学们的胸膛更挺了,步伐更齐了。
  事后,我写了一篇 《军歌声中行军记》 的作文,老师还在课堂念了它。我不仅从小生长在部队医院里,而且从小就盼望着能像母亲一样,穿上军装保卫祖国。其实,母亲是想让我参军当兵的。1970年我初中快毕业时,我们医院就有不少孩子,通过父母的“关系”去参军当了兵。母亲也试着找熟悉的首长说说,可总是无功而返。恰巧那年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去吧,到那里当个兵团战士吧。”这当然是后话了。
  那时,部队备战,到了冬季,野营拉练搞得风生水起。我记得,两位军人世家出身的小女兵和一位海外归来的女专家,同住在我家隔壁。这位年有半百的女专家原是住在城区的,每天坐7路公交车来上班,这个时候也住在医院内集体宿舍,参加清晨出操。有一回,部队医院组织野营拉练。面对各种复杂的眼科疾病都能妙手回春的这位女专家,此时看着一条被子和一根背包带,却显得一筹莫展。两个小女兵不在房里,我恰巧在门外看到这情形,便主动进门帮助女专家打好背包,并手把手地演示几遍,直到她掌握为止。其实我知道,这位可敬的女专家就是在学校教过我母亲的老师。

第二天黎明,军号声响起。母亲和女专家背起背包,相伴走出宿舍楼,汇入野营拉练的队伍。这天我早早起床,和小伙伴们一起,赶去为大人们送行。目睹这支军容整洁、精神昂扬的队伍高唱 《人民军队忠于党》,步伐整齐地跨出营区大门,我禁不住泪湿眼眶。我仿佛看见是当年铁军——新四军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人民的期望,又踏上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