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期●扬我中华魂●

为了祖国的每一寸领海

——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领海基点建碑记事

作者:本刊记者 余子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据此,我国确定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那么这个12海里的测量基线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就是在沿海岸线外缘岛屿上选定适当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这一系列直线构成的基线即为领海线。
  由此可见,领海基点的测量选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从2004年至2006年,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就担负着东海海域领海基点的测量和建碑任务。该大队是笔者军校毕业后的第一任职单位,后虽调上级机关工作,但仍多次到大队采访,从而挖掘到了大队官兵在建造领海基点石碑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征服“牛粪礁”
  在渔山列岛中,有一座岛礁远远望去像是“天牛”故意在海上留下的一大块“肥料”,因此得名为“牛粪礁”。
  “牛粪礁”四面全是陡崖,海区风大浪高,周围的暗礁忽隐忽现,如同天然的屏障阻挡着一切外来物,测量船根本无法靠近。
  负责该礁建碑测量任务的分队长张乾隆,只得带领分队的战士们返回码头,准备租用当地渔民的小木船再次进军“牛粪礁”。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跑遍了大半个村镇,都没有渔民愿意租借自家渔船,理由只有一个:风浪大、太危险。
  通过深入走访,一位老渔民神神秘秘地把他拉到一边,轻声说道:“那片海中间有个地方叫‘死海’,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渔民惹怒了龙王,从那以后凡是进入那片海域的渔船都没有能够回来的。因为这个,我们每年还得向海里扔猪头呢!”
  张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老师傅,俺们干的可是顶天立地的事业,龙王知道了也得让三分啊!你就一百个放心吧,军人不打没把握的仗!”
  老师傅思索了片刻,也笑着说道:“看到你们,我就想起我儿子了,他在东北当兵,年底退伍。今天我就为你们当兵的操回船,回头也可以跟儿子说道说道!”
  为了躲避烈日的炙烤,第二天清早张乾隆就率领4名官兵向“牛粪礁”进发了。船还未航行一半,风浪就渐渐大了起来,小木船在风浪中上下颠簸摇摆着,除了船老大还在专心地操船,5个人全都蹲下身子,双手紧紧抓住身旁的固定物,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正前方的“牛粪礁”。
  大海像是在考验官兵们的意志,随着小木船向礁盘的接近,风浪也越来越大,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海底用力地搅动。官兵们的腹中如翻江倒海,吃进去的早餐早已吐得一干二净,随之而来的苦胆水也不分鼻子和嘴一股脑地涌了出来。风浪在不停地摧残着官兵们的身躯,但五张蜡黄的脸却没有丝毫慌乱和退缩的表情。
  由于“牛粪礁”形状特异,官兵们不得不绕礁一周来寻找最佳登礁点。木船一边躲避着暗礁一边慢慢靠近礁石,但如何成功跳上,并把仪器运送上去,也是一个大难题。战士于光杰自告奋勇,虽然只有20岁的他,却已是有着3年爬礁涉滩经历的老手了。他蹲在船头,等待涌浪带来的机会。当一个浪头把船首推向高处与石礁近乎平齐时,他一个箭步跃了上去,一把抓在了布满海砺子的礁石上。当他伸出满是血点的手接运仪器时,船老大禁不住赞叹道:“这小伙子真行!”
  仪器一件件送上了礁盘,小分队的官兵们开始了攀爬测量。由于“牛粪礁”寸草不生,处处是陡崖峭壁,对已经在船上消耗大量体力的官兵们来说,每向上攀爬一步无疑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们5人纵向排开,双手紧抓岩石不松,脚一点点向上挪,身体每一个部位都紧紧地贴在岩石上丝毫不敢松懈。因为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连同仪器一同坠入大海。
  就这样,他们5人采取由最后一人向上传送仪器和脚架,传递后再攀爬至首位,循环运送的方法,历经4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奋战,终于登上了礁盘的最高点。当分不清满身汗水还是海水,满手血泡,衣服刮破的官兵们望着脚下湛蓝的大海,激动地发出阵阵欢呼声时,“牛粪礁”不可登的谣传也从此被他们打破。

无名岛上的48小时
  6月20日16时整,中国东海某无名小岛附近洋面,我测量船运送领海基点石碑到达指定海域。此刻,海上波涛汹涌,巨浪拍击到礁石上,激起3米多高的浪花。
  船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负责该岛建碑施工任务的大队侦察处处长黄海文盯着手中气象预报陷入沉思,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也个个表情庄重。一名干部看了看舷窗外的海浪,稍作迟疑后试探地说道:“处长,外面风浪这么大,8号台风也马上就要过来了,要不先回港,等台风过去后再干吧?”
  是啊,风高浪大,此时施工作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但如果等台风过后再进行施工,整个建碑计划势必都要推迟。黄海文处长的耳畔又响起临行前大队政委邹兴国的声音:“老黄啊,这次建碑事关国家荣誉和海洋权益,碑石虽小,责任万斤啊!”想到这里,黄处长牙关一咬:“风浪再大,也得干。台风到来还有3天时间,明天开始,船上除主要职手外,人员全部上礁,我们一定要赶在台风到来之前,完成建碑任务!”
  指挥员的果敢决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当天晚上,全船召开动员大会,全体党员、干部发出了“向我看齐”的倡议,“祖国利益重千钧,我为祖国建国碑”的口号声响彻茫茫海空。广大官兵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大家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登礁作业。
  第二天,海天相连处刚刚露出鱼肚白,大家就早早地起床,开始作登礁前的准备工作。黄处长把40名登礁人员分成4组,每组分别指定了负责人和安全员。随着一声令下,各组开始登礁。
  海面风力逐渐加大,礁石也由于常年被海水冲刷,光滑异常,常人别说攀礁,就是从小艇跳到礁石上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平衡技巧。但官兵们硬是凭着无畏的决心和超人的胆量,全部安全登礁并运动到了指定的位置。施工开始后,作业筏在强烈的涌浪冲击下时起时伏,为保护碑石的安全,枪帆班长田绍宇不顾危险跳到作业筏上,拼命固定捆绑碑石的缆绳。由于风浪太大,作业筏很难靠上礁石。黄处长亲自带着几名战士,拼尽全力拽住作业筏。作业筏刚拽过来又被海浪冲开,冲开再拽过来。一次不行就两次。枪帆部门长高明、操舵兵殷豪由于脚下太滑被拖倒在地,身上多处划伤,但他们牢牢抓住缆绳不放松。经过奋力拼搏,终于将作业筏固定在了礁石边。
  该岛礁岩石十分陡峭,调运碑石的难度很大。黄海文处长和周坚工程师对礁石进行了认真测量,选定从坡度相对较缓的南面调运。此时战士们已在礁石上连续奋战了8个小时,非常疲劳。但一听到号令,大家立即奔向指定位置,把住缆绳一起用力。官兵们拽拉石碑的呼喝声盖住了汹涌的浪涛声,闻之令人精神大振。
  就这样,经过连续48小时的奋战,该岛礁领海基点碑赶在台风到来前顺利建成,不仅避开了台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4天时间。

兄弟屿上的兄弟情
  “两兄弟屿”位于浙江舟山东部,是由形状酷似一对兄弟的两座巨大石岛组成,远远望去像是被掰开的馒头矗立在海里。
  该海域素有“无风三尺浪”之称,给运碑建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其他岛礁运送石碑时,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平缓斜坡上众人拉或推石碑,二是在较陡峭的斜坡上采取滑轮拖拽。可是,“两兄弟屿”上不仅荒无寸草,而且地形复杂。为了选取合适的登岛点,海测官兵在船艇倾斜度超30度的情况下,围着该岛足足绕了3圈,全船80%以上的官兵晕船呕吐,有的两天都未进食。
  在这种情况下,已疲惫不堪的官兵们仍然相互鼓励支持,晕船稍轻的同志还主动打来饭菜,照顾身体较弱的战友,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技术员李华把自己绑在船上,边吐边拿着望远镜寻找登岛运碑点,战士陈兵就一直守在他身边帮他清理呕吐物。
  但由于“两兄弟屿”地形特殊,究竟该采用哪种方式运送石碑?大家经过商量后,决定采用滑轮与集中人力拖拉并用的方式进行运送。由于暗礁多,测量船难以靠岸直接登岛,官兵们就把一吨多重的石碑捆绑在巨型泡沫筏上,然后用船上的吊车把泡沫筏放入大海里,再放下小木船,把木船尾部与泡沫筏相系,慢慢地拖向“两兄弟屿”。
  在木船成功靠岸后,官兵们把连接泡沫筏的绳子牢牢地系在了一块礁石上,然后用小木船分批运送50名官兵登岛。正当木船运送最后一批官兵时,海面上风浪突然增大起来,巨大的力量把拴在礁石上的绳子挣断,战士王宇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甩入大海。虽然小王穿着救生衣,但由于海浪太大,加之暗礁丛生,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危急关头,正在向上爬礁的几名官兵,奋不顾身一起冲了下来,将绳子拴在腰间,齐心协力把小王从巨浪中夺了回来。
  上岸后,战友们纷纷把身上的衣服披裹在浑身瑟瑟发抖的小王身上。稍作休息后,小王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领海基点碑前的誓言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维护祖国海洋权益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责任,为了祖国领海主权不受侵犯,我愿献出自己的满腔赤诚和热血……”每建成一座领海基点石碑,官兵们都要在石碑前举行庄重的宣誓活动。两年来,官兵们战狂风、斗恶浪,攀悬崖、登岛礁,舍弃了家庭的温馨,面对着死亡的挑战,忠实地履行着他们的誓言。
  “降吊机!”“放作业筏!人员注意安全!”伴随着船长胡飞波沉着而略带沙哑的口令声,装载着神圣的领海基点碑的作业筏被缓缓调离母船,在小艇的拖拽下向某海礁驶去。
  望着渐渐驶离的小艇,胡船长深深吸了口气,熟悉而咸湿的海风涌入肺部,令他感到疲惫顿消,心神舒畅。单船连续两年在海上执行建碑任务,长期的操劳、恶劣的海况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年龄还不到30岁的他白发渐生,面容消瘦。
  “把这个点建好,就只剩3个点了。”想到这里,他下意识地将手伸入衣袋,握住了一个软软的布袋,脸上浮现出温柔而又歉疚的神情。这是一个小小的“平安符”,是出海前妻子给他放进来的。尽管心里并不信这种东西,但他还是把它带在了身上。
  胡船长和妻子是在部队驻地相识的,虽然结婚已两年多,但相聚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在家乡年迈的父母至今还未见到儿媳的面,每次父母打来电话,都催他早点把媳妇带回家,但由于执行领海基点建碑任务,胡船长一直未能让父母如愿。
  想到这里,胡船长把平安符举到眼前,一行细密的小字映入眼帘:“等着你平安回家,家就是你的港湾。”看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胡船长的心头,他轻轻地把平安符放入口袋,沉着地下达了指令:“枪帆部门注意!后甲板集合,准备登礁作业!”几分钟后,小艇载着船长和枪帆部门的战士们向礁盘驶去,海面划过一道白白的浪痕。
  上士郑晓辉是一名普通的轮机兵,原打算五一休假与相恋5年的女友结婚,可五一早就过去了,婚礼还未举行。
  4月下旬,接到执行领海基点建碑任务的时候,家里已经为他俩筹备好了婚礼,安排好了婚宴,向亲朋好友发了请柬。他和女友都已经是28岁的大龄青年了,双方父母早就盼着抱孙子了。但郑晓辉想到这次建碑任务的重要,自己又是机电部门的骨干,在这个节骨眼上怎能“开小差”呢。第二天,他在电话里丢下了一句:“部队有事,回不去了。”女友抽泣的声音清晰地传了过来:“你忙吧!我等着你。注意安全……”
  郑小辉在海上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整个建碑任务中,他与部门的同志一起先后排除机器故障10余起。一次,施工船在福建东南海域大柑山岛附近作业时,主机第8缸突然爆缸。郑小辉冒着机舱内50多度的高温,连续奋战近5个小时,最终将故障排除,保证了建碑任务的顺利进行。
  采访中,笔者还听到了发生在建碑官兵身上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他们都以祖国利益为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在荒无人烟的岛礁中,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忠实地履行着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
  2006年9月6日,东海深处某海礁。一轮红日从东方的海平面上喷薄而出,万道霞光照耀着领海基点石碑上的“中国”二字格外耀眼。工程师周坚毅站立在石碑旁,望着湛蓝的大海,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建完了……建完了!多美的大海,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东海!”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官兵战风斗浪8000余海里,攀爬岛礁数百座,经过历时两年的艰苦作业,东海辖区的10座领海基点石碑全部建成。此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等法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巩固海防建设、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管理等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