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期●青少年绿洲●

少年抗日英雄“铁笔”袁世晃

作者:庄奂


我家原先住在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东五里庙九总河口,和抗日烈士袁世晃家是近邻。袁世晃年幼时即给我母亲做干儿子。他1928年生,比我大一岁。我俩都是五里庙初级小学校长兼教师瞿树滋的学生,处得就像亲兄弟。
  每逢周一,瞿老师总要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给我们提出要求与希望,如:读书要用功;要认真做作业,不抄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特别是年龄大的同学要帮助年龄小一点的同学;要爱护公物等。老师这样说的,袁世晃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但自己用功读书,而且经常辅导同学。他看到有同学用削铅笔的小刀在课桌上刻字或攀折花木,都会劝阻。因品学兼优,他多次受到瞿老师的表扬。
  幼年的我比较贪玩,不太用功,成绩一般。袁世晃成绩优秀,还能团结小朋友,我父母很喜欢他。父母曾多次对我说:“袁世晃仅比你大一岁,要比你用功得多,懂事得多。你要好好向他学习!”我以袁世晃为榜样,成绩也逐渐好了起来。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瞿老师在学生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宣讲团结抗日的道理,并教唱抗日歌曲。每当教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时,师生们常会义愤填膺,禁不住声泪俱下;而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 和《大刀进行曲》 时,则会斗志激昂,恨不得也能拿起大刀砍向鬼子。唱到最后,瞿老师举起拳头,领着同学们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国!”“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袁世晃就在这一年初小毕业,我于第二年毕了业。我俩离开学校,除了平时关注抗日消息,每当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前来宣传抗日救国时,也常常积极帮助他们张贴抗日标语和散发抗日传单。
  1938年3月17日,日军5000多人从姚港登陆,侵占了南通城。3月29日,日军竹林高桥小队30多人侵占金沙。接连几夜,抗日游击队在金沙镇四周袭扰。日军坐卧不宁,于4月24日被迫撤走。12月22日,日军二木恒夫中队100多人再次侵占金沙。日伪军经常下乡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五里庙小学地处河口交通要道旁,瞿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于1939年将学校北迁2里多,借用九总港西岸张姓人家的房屋继续上课;夜里即在原校址开办农民识字夜校,以教识字为名,宣传抗日救国。袁世晃和我积极动员家人和邻友去听课。当地群众受到教育,同仇敌忾,想尽一切办法应对日伪军的骚扰,并自发地支持抗日游击队从河上、从陆路狙击和袭扰日伪军。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东进掘港。12月1日,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初春中共南通县委重建。县委和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辟和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恢复和建立区乡党组织,组建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和地方武装;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瞿树滋老师于1941年7月,被任命为金沙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五里庙小学毕业年龄较大的学生和当地青年农民,也纷纷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
  这股洪流,在袁世晃的脑海里激起滔滔热浪。1941年盛夏,他和我去游泳,休息时突然说起自己只有13岁,再过一二年,也想参加新四军,拿起刀枪去杀鬼子、伪军和汉奸。没有想到,他的愿望提前实现了。当年9月16日,侵驻金沙镇的伪二旅张圣伯部一名伪军,窜到袁家附近欲强奸一良家妇女。袁世晃与父兄听到呼救,拿起大锹和刀具,打死了该伪军,救了这位妇女。随后袁世晃的父兄毅然投奔新四军,加入抗日队伍。不久,袁世晃也投奔新四军,和时任金沙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的恩师瞿树滋联系上,在区里担任文书和通讯联络工作。
  我的胞兄庄凤林系县委联络部驻金沙镇敌据点情报员,因叛徒出卖,于1942年2月9日被日伪军逮捕,受尽酷刑后,于10日凌晨惨遭杀害;我家门被封,一家人被赶出,四处流浪。这一年春末夏初,袁世晃来找我,给了我23元“抗币”(当时根据地为抵制伪币,发行了江淮币,即抗币),说是瞿区长叫他带来的,要我交给干爹、干娘。他还问我:“想不想报仇?”我答:“想。”他又问我:“怎么报?”我答不出来。他开导说:“你要报的是家仇。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家庭被日伪军毁了,家人被杀害了,这些家仇靠各家各户去报是报不了的。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沦陷区的同胞全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报的是国难家仇。大家只有投靠共产党,参加新四军,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才能报仇雪恨!”他送我一本小册子,名字是《小六子的家》 ,讲的是小六子一家被日伪军害得家破人亡,正是参加新四军,才走上抗日救国保家乡的道路的。临走,他叮嘱我:“你还小,平时要注意安全,想报国难家仇要藏在心里,千万不能流露。如有机会还是要好好读书,抗日民主政府很重视教育事业,正在根据地比较偏僻的农村创办学校,坚持抗日游击教学,你还是有机会上学的。有了丰富的知识,将来可以投靠共产党,献身革命事业。”听了袁世晃的一席话,我突然感到他参加革命工作才半年多,已经成为懂得很多革命道理,且具有高度警惕性的大哥哥了。这年中秋节后,新四军派了一位同志推着独轮车,把我送到黄海边由抗日民主政府管理的三余中学读书,一切费用全由新四军提供。
  寒假回家,我听说袁世晃已从区里调到《苏中报》 社,当了“小鬼”通讯员。1943年4月,我又听说袁世晃调到刚创办不久的《南通报》 社,担任记者兼总务。县长梁灵光在反“清乡”斗争动员大会上,专门讲了报纸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重要作用。县警卫团政治处主任韩念龙还提出∶共同努力开展竞赛,打击敌人,“战斗英雄用枪杆子,铁笔英雄用笔杆子,看谁对革命贡献大”。袁世晃和同事们以笔杆子作刀枪,揭露日伪“清乡”的阴谋和滔天罪行,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支持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他们不分日夜,不顾险阻,及时深入基层,采写反“清乡”斗争胜利的消息和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通过报道,鼓舞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和部队的斗志。小小年纪的他吃苦耐劳、积极工作,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许。
  1943年4至9月,日伪军第一期“清乡”失败后,又进行了三个月的延期“清乡”,仍未能得手,接着又开展“高度清乡”,派兵占领大小集镇,压缩我军民的活动范围,根据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袁世晃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继续坚持斗争。1944年3月18日,他和比他大一岁的同事邢法去骑岸镇东四里庙采访时,遇上下乡“扫荡”的日军,不幸被捕。当晚,他们被押送到骑岸镇的敌据点,三天后被押送到石港。在狱中,他们受尽酷刑,始终未向敌人透露半点秘密。4月24日,袁世晃和邢法被敌人押赴刑场时,大义凛然,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附近群众含着热泪目送这两位少年英雄。就义时,两人昂首挺胸拒不下跪,被敌人在胸脯连戳数刀,壮烈牺牲。目睹惨状的群众无不对敌人咬牙切齿,而对两少年肃然起敬。当时,邢法年仅17岁,袁世晃年仅16岁。县委书记周一峰得知,痛惜而坚定地说:“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有如此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大有希望,中国大有希望!”县抗日民主政府给烈士家属颁发了褒状。

袁世晃虽死犹生!他的英雄形象,影响和唤起许多后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杀敌,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生前对我的叮嘱和期盼,也像我的胞兄庄凤林烈士那样,一直激励着我永远紧跟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