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期●时事纵横●

万众一心启征程勇毅前行开新局

——2023年全国两会热点扫描

作者:本刊记者 郑蔚

阳春三月,春意萌动。莺飞草长,万物竞生。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在全国人民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中,全国两会胜利完成了各项法定议程。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和决定任命了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亿万人民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不同寻常的国内外形势下召开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今年全国两会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怎样的信息?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们在关注国计民生哪些热点问题?为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代表委员们又是如何建言献策的?

预期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提出了2023年我国一系列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能否完成上述发展目标,十分关键。今年,共有九位部长先后在三场“部长通道”亮相,坦言信心满满。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说,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2022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仍处于景气区间。对世人瞩目的5G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5G移动电话用户已超5.75亿,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一半以上应用了5G技术。我国正积极支持组建6G推进组,“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看,市场预期正在改善:国家统计局当月发布了PMI(采购经理指数)相关指标,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6%,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调高了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对一度引发社会关注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今年将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振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健康发展。同时,以“精准拆弹”的方式来化解房地产相关风险。通过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住房。
  数据显示,中国的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其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企业家有信心,更要有良好的社会营商环境。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委员认为,民营企业家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预期。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信心的坚实基础。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到,需要加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抓手就是尽快制订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从制度和法律上把“三个平等”真正落实、落地、落细,真正从制度和法律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代表提出,尽管国家已在宪法层面确立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但迄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关于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希望能在法律层面把侵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实下来。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迈大步

3月7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这次国家机构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第九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意志,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为: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组建国家数据局;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等等。按照上述方案调整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仍为26个。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是,这次国务院机构13项改革中,与金融监管直接相关的就有6项,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以及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等。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指出,这次机构改革中关于金融监管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变化,是强化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现,也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拟成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田轩说,随着混业经营逐步深入,金融风险的隐匿性、交叉性明显增强,金融行业外延也在不断延伸,特别是形成了其他产业与金融业混合经营,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产物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段时间以来,金融控股公司参股控股的机构众多、业务复杂、关联性高,风险的隐匿性也更强,在缺乏必要法律和制度监管的情况下,乱象频发,如一些互联网平台涉足金融业务,暴露出无牌经营、监管套利、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诸多风险。获批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新方案,将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权益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能够通过更统一的顶层力量,进行全市场、跨区域、全覆盖的监管,提升监管穿透水平,更好地织密、织牢投资者保护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田轩认为,在过往体制下,由于中央垂直监管难以对游离于银证保体系之外的地方金融进行直接管理,在片面求发展理念下,部分区域地方政府干预金融、非法集资、债务链条断裂等金融乱象及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区域性风险隐患突出。而本次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上对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指出,此次金融领域的机构改革重点,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双层监管体系,强调中央派出机构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要服从中央统一领导,遵守金融监管相关政策,但地方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金融机构出现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地方政府须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地方政府相关金融监管业务还是允许存在的,但地方不能再挂金融局、金融办等牌子。地方主要起到与中央派出机构的政策协调作用,做到守土有责,保持地方金融稳定。

反腐扫黑“狂飙”永远在路上

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扫黑除恶的电视剧 《狂飙》,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仍是热门话题,折射出反腐和法治是民众的共同心愿。
  “全国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6.5万人”,“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共26.1万人”,最高法的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依法惩治腐败犯罪,五年来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13.9万人;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对赵正永、孙力军、王立科、傅政华、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彰显党中央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
  “五年来,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8.8万人,已起诉7.8万人,其中原省部级以上干部104人……”最高检工作报告也展示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彰显出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此外,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充分发挥检察作用,严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五年来立案侦查5993人。持续整治“纸面服刑”、“提钱出狱”,推动查处监管人员职务犯罪235人。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审结行贿犯罪案件1.2万件1.3万人,严惩多次行贿、巨额行贿、长期“围猎”干部的行贿犯罪。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起诉行贿犯罪1.4万人,震慑“围猎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代表说:“行贿犯罪是受贿犯罪的重要诱因,二者相伴而生,共同构成腐败链条。只有一同追究法律责任,才能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两高”报告还显示,五年来,人民法院审理许超凡等外逃人员回国受审案件979件,对长期外逃的程三昌缺席审判,裁定没收张正欣、彭旭峰等死亡或外逃腐败分子境内外违法所得,追逃追赃“法网”越织越紧,对腐败分子产生极大震慑。检察机关携手开展职务犯罪追逃追赃工作,对48名归案“红通人员”提起公诉,对54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决不让犯罪分子“死了一个人,三代吃不尽”的妄想得逞。
  由网络暴力引起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屡有发生。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就网暴治理建言献策: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仅规范了网络暴力者对实施侮辱、诽谤、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缺乏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明确网络暴力的法律定义,完善网暴治理体系建设,用组合拳加大对网暴的打击力度,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

民生保障破解养老就业难题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还有:如何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切实解决百姓在养老、就业、医疗、教育、收入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1.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5%,距离联合国所定义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占比14%的目标,仅一步之遥。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上海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 的议案,建议将涉及亿万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的长期护理保险上升至国家立法。代表们认为,应从顶层机制入手,捋清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促进基础养老数据的共用共享,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让养老护理员更有奔头、有前景。从需求端解决资金之困,从供给端回应人才之需,为长护险这项政策注入长效活力。
  聚焦长护险调研多年的周燕芳代表认为:“从全国层面统筹长护险的制度设计,时机已相对成熟。”以资金来源为例,部分省市的长护险试点资金池源于医保,部分由个人自负。如果长护险顺利上升至国家立法,各地资金筹措机制就更趋规范、更有保障。从长期发展来看,长护险无法仅依靠医保基金来支撑。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由商业保险公司主导设计的长护险产品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实际出发,顶层制度的统一有利于扩大受益面,可由各级政府牵头,建起财政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等多元资金筹集机制,并吸引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以盘活养老资金池,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
  “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数据再创历史新高。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委员说。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家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委员深感这一代年轻人在求职观念上有很大转变:“他们彰显个性、坚持原则,同样踏实努力,在择业上的自主意识更强、职业选择更加多元、更加关注就业体验和价值体现。因此,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现象’恰恰是提醒了雇主,在满足年轻员工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说,建议发动行业协会、社会机构、知名企业广泛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更多有特色的行业专场招聘;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岗位;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3月13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闭幕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他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习近平的讲话赢得了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如春潮澎湃,激荡着对中国未来的强大信心和美好憧憬。

新开局,已开局;新征程,已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