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期●散 文●

谢觉哉倡导学以致用读书法

作者:钱国宏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一生勤奋好学,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手不释卷,孜孜以读。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不断“补读”,学以致用。
  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谢老一直勤读不倦。作为“延安五老”之一的他,对党所安排的工作,保持着虚心态度和认真精神,通过增加读书量,来不断为自己“充电”,以弥补自己的欠缺。
  谢觉哉常常思考:读书,到底要怎样读?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经过反复琢磨,谢觉哉觉得“补读”很重要,因为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每个人工作所需的知识千头万绪、处于变动中,若想全部掌握是很难的。因此,不仅要预先读、时时读、保持学识上的与时俱进,而且要对没有学的内容进行“补读”——搞清自己在哪些方面、领域存在不足和欠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补学。
  他常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读书要坚持学以致用、多读好书、持之以恒。首先,读书对工作要有所帮助,“积累知识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搞好工作。”其次,读书要注重消化吸收,多读让自己受益的好书。最后,读书要持之以恒,点滴积累。
  一次,一位年轻人因为平时忙忙碌碌,读书很是杂乱无章,就专程请教谢觉哉。谢老沉吟片刻说:“你可以试试,晨思夜读。”随手就写下了“晨思夜读”四个字。“为什么要晨思呢?因为晨是一天的开始,在新的一天开始时不要急于做,而在于计,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计就是思。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什么呢?你可以结合工作的特点去思,你觉得自己常常是杂乱无章,那就思如何才能变为有章,使工作效率高一些,一天抵两天用,思的目的在于多得。夜读,是根据你工作的特点,白天忙于工作,就得利用晚上,每晚抽它一两个小时攻读,长期坚持下去,不就有个完整的时间了吗?时间对一个人来说是少,也是多的,会挤时间、会利用时间的人,可以把少变成多。相反,给你再多时间,你不去利用,就是少的。思是必要的,但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而不思则罔,同样也无用。思要读,读促思,读得多,思则广,思越广,读得多就更好。晨思夜读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年轻人按照谢觉哉所说的读书方法,果然后来有了很大收获。
  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谢觉哉担任政府委员、司法部部长。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办司法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司法干部。他坚持亲自写讲课提纲,并每天讲课3个小时。新中国成立后,谢老兼任新中国第一所政法大学的校长,为全国培养大批司法干部。这期间,谢老又是把“补学”融入到了自己日常的每一天。
  1959年3月,谢觉哉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到任后,他先是通过“补学”,使自己成为“行家”,然后提出要恢复法院的正常审判制度,把案子办得更准确、更细致、更踏实,做到不纵、不宽、不漏、不错。为实现这些要求,谢老不仅亲自办案,典型示范,还深入各地法院,查大案要案,亲自看案卷,实行“实地补学”,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使法院这一专政工具,更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也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当权益。
  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是谢老的一贯读书主张。逝世前几年,谢老因脑血管栓塞导致半身瘫痪,右手不能动。在病榻上,他仍坚持学习。由于不能久坐,他就让人买了一个放乐谱的铁架子,把书放在架子上,头靠着椅子阅读。夫人王定国劝他少费神,说在病中看了书也用不上。谢觉哉回答:“怎么用不上?有人来问,我可以讲。自己看得深一点,对人讲得就会透一点。”

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林伯渠曾这样赞誉谢觉哉:“清词如海复如潮,健笔春秋百万刀。”谢老一生读书不倦,不矜不伐,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从“五四”运动到逝世前,他留下了100多万字的日记、1000余首诗词和数十万字的 《谢觉哉文集》,并且成为新中国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