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期●专 稿●

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学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作者:周毕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文化自弃到文化自觉,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鸦片战争失败后,不少仁人志士反思:远道而来的英军为什么以仅4000人的兵力,打败了泱泱大国的清王朝。他们认为主要是武器不如人,于是,清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随之兴起了“洋务运动”。清政府购买了不少洋枪、洋炮和军舰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北洋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分析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惨败,有识志士认为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如人”,于是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戊戌变法”。这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20世纪初,一批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败于外国列强,主要是“文化不如人”,于是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客观上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有些人对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一味地批判否定,更有甚者提出废除方块字,这种“文化自弃”的倾向对传统文化不是辩证地扬弃,而是机械地否定,就像糊涂的老太婆一样“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重视。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自觉,主要有三层内蕴:一是文化自觉建立在对“根”的追寻与继承上;二是建立在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三是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这种文化自觉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知来路,方能行更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因而,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正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视察时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在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使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从而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形,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从文化和制度的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由于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和认可,因此,文化是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文化基因决定了制度的某些基本方面。文化影响制度的发展,如果将文化因素纳入社会制度之中,则文化又是制度持久存在的机制。另一方面,制度反过来又影响着文化的性质和形态。制度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底蕴中形成的,但当人们把一种制度模式作为思考问题的约定俗成的出发点和社会活动的判断标准的时候,制度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因此,文化和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是互动的、互为影响的。

实践表明,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个国家的综合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国防军事建设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以提升文化自信自强、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强国竞争的重要方面。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在原来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了“自强”,并明确要求: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表述和具体落实。因而,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够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进一步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如果说“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1.0版本,“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2.0版本,那么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3.0版本。这是一条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之路。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沉的文化自强,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当前的中国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