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新四军海上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武装,他们驾驶着木帆船从如东何家灶出发,战斗在一千多公里的黄海海面上,对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拉开海上武装建设序幕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决定在长江以北的黄海上建立新四军海上武装。11月初,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东进南通地区,创建通如海启敌后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3月,粟裕从一师抽调后勤机关、山炮连、警卫分队,在如东滨海区委所在地何家灶组建海防大队。海防大队编有3个连,200多人,由师部作战参谋凌海波任大队长,大队部驻何家灶三官殿。4月,苏中军区在如东栟茶成立,海防大队更名为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海防大队开辟海上交通,进行海上运输和护送、保护渔民生产。海防大队的建立,拉开了新四军海上武装建设的序幕。
海上武装在反“清乡”斗争中不断发展
1941年夏至1942年夏,日伪军在苏南进行了两期“清乡”,并集中兵力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扫荡”,抢占了苏中四分区的主要城镇,建立据点、设置关卡,准备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四分区是平原水网地区,没有高山密林作掩护,只有依托大海。为做好反“清乡”准备工作,新四军第一师师部东移四分区,师长粟裕直接指导四分区的斗争。1942年初,一举消灭了作恶多端的渔霸地方武装——弶港实业保安队王平仲部,并在如东滨海区着手组建海防团。
1942年10月底,苏中军区军政党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如东南坎召开,会议决定开展“三冬”运动,精兵简政,建立海防团。11月上旬,粟裕、钟期光到如东何家灶,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抽调3个步兵连、2个重机枪连,正式组建苏中军区海防团;任命第三旅旅长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罗湘涛兼政委,吴福海任副团长,凌海波任参谋长,何振声任政治处主任,并配重机枪6挺。粟裕布置了海防团的三大任务后,令海防团到何北丫子(何家港)举行海上阅兵式。海防团的建立、海上阅兵式的举行,极大地鼓舞了海防部队的士气和盐渔民的海上抗战信心。
1943年11月,以海防团为骨干扩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海防纵队司令员。纵队下设3个海防团,第一团团长吴福海兼,第二团团长孙仲明兼,第三团团长陆洲舫兼。海防纵队司令部及3个团的团部都驻何家灶。新四军海上武装建设在反“清乡”斗争中不断加强,为取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中军区海上武装在反“清乡”斗争中威震海疆
1943年4月,日伪军纠集1.5万多兵力,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区,妄图摧毁我党领导的整个苏中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和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为粉碎日伪的“清乡”计划,苏中四分区军民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形势紧张的时候,被服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师机关、分区机关等就搬到何家灶,情况更紧急时就搬到海船上。海防团历经千辛万苦,越战越勇,打通了苏中与浙江和山东的南北交通线,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地运来军用物资;保护和组织渔民下海,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发动盐渔民建立武装,巩固苏中海防;负责敌占区与解放区间的交通联络和护送干部北上南下。海防团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海上护送。反“清乡”斗争中,海防团多次突破日伪封锁线完成海上护送任务。1943年初,海防团用木帆船从海上护送由陈毅派往上海去执行任务的冯少保,并护送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去上海治病。1943年9月下旬,打入敌伪军中的汤景延团奉命举行军事暴动返回四分区根据地时,海防团在何家灶接送汤团伤员和家属从海上到弶港,上岸后再护送到三仓河汤团集结地。1943年,海防团还多次护送从上海到根据地的干部,如陈维达与赖少其夫妇等。
1944年2月,海防纵队二团六连副连长杨如发从何家灶护送十多名高级干部及家属和警卫员到山东陶罗街。同年夏,他又和连长崔志山从山东陶罗街护送装有炸药、地雷的船只到达何家灶,有力地支援了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
2、海上护航。1943年,江淮银行一部分人在胡金魁带领下,带了一部轻型脚踏圆盘印刷机,从苏北转移到掘港与财经部部长、江淮银行行长朱毅会合后,再从掘港出发到何家灶,在盐墩上、庙墩上印刷,情况紧急时登船下海,活动在弶港、笆斗山、八户灶、苦水洋、王港闸、川东闸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海防团为印刷护航,保护了江淮银行和印刷厂的印刷,其间共完成30万抗币的印刷任务,还印刷了五角、二角的江淮币供苏中根据地使用,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1943年4月,黄花鱼捕捞季节,海防团护渔队和渔民一同出海,负责海上巡逻。有一次,突遇暴风雨来临,海防团的护渔船待渔民的船只都走了才返航。在狂风巨浪中剧烈颠簸几小时后天也黑了,海面上伸手不见五指,又不能点灯。战士们咬紧牙关,相互鼓励,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生死搏斗,战胜了狂风恶浪,修好了被巨浪打坏的船舵胜利返航。海防团把渔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不惜自身的生命安全,深得渔民们的敬佩。
1944年,弶港贸易局组织20万斤公粮小麦,请如东南港渔民用渔船运送山东根据地,运粮渔船航行至王港时,因日伪封锁严密,船队在王港闸滞留三个多月未能通过。海防纵队派孙仲明率6艘武装船只前往护航,在孙仲明的率领下,船队绕过海水洋,避开敌人的海上封锁区,把粮食送到了山东根据地。返航时,还从山东装回了一船武器弹药。
3、海上战斗。1943年春,陶勇从四分区指挥部如东苴镇赶到海防团研究工作,刚进何家灶三官殿就得到情报,获悉日军军火船正开往上海方向。陶勇立即安排了3艘大吨位的木帆船,趁大雾连夜出航,智袭敌船,打死鬼子3名,缴获枪支弹药200多箱,作战物资100余吨。5月24日,敌伪200余人进犯何家灶,在一师师部驻地南沿,海防团给敌迎头痛击,打死打伤伪军15人,其余伪军见势不妙沿王家潭外范公堤公路向东逃窜,海防团乘胜追击至十五总,确保了师部的安全。同年夏,海防团在吕四、环港一带缴获日军运输船2艘,活捉日军9名,缴获大批军需物资。
1944年春汛,江南驻浏河的汪伪税警大队,要用36艘船到江北吕四渔场抢劫,破坏苏中根据地的渔业生产。海防纵队得到情报后,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准备。他们对战船进行了分组编排,在船上用铁板和装满黄沙的铁皮筒做成了防御工事。海防纵队3个团出动了32艘船加上渔民自卫队的8艘船,共40艘船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洋上摆开数十里的战场。战斗从上午打到下午,打沉敌船1艘,打坏敌船2艘,并击退日军炮艇2艘。吕四海战是海防武装战斗中的经典战役,打出了海防纵队的军威。此后,敌人好长时间不敢进犯我方控制的海域,苏中海防更加巩固。陶勇在何家灶海滩上迎接海纵指战员胜利归来,并和参加这次战斗的团以上干部合影,拍下了海防纵队唯一一张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珍贵照片。
同年10月,海防团在弶港以南海面上与敌运输船队发生遭遇战,我方击沉敌船2艘,生俘日军11人,延安 《解放日报》 对此进行了报道。日本 《朝日新闻》 也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起到上海止,有游弋不定的水兵。”
4、海陆联动。海防团常常与陆上部队联合作战,同样取得辉煌战果。1943年10月31日晚,海防团奉命配合特务营夺取丰利,孙仲明带领机炮连上阵助战,经过4天的激战,彻底消灭顽敌,并击退栟茶等处的援敌,生俘伪团长纪雄以下千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5个,轻机枪13挺,步枪近千支。
1944年6月26日,四分区发起南坎战役,特务团一举攻克南坎镇日伪据点,歼灭日军12人,伪军100多人。同时,第七团拦击从掘港增援之敌,消灭日军丹木队长以下14人,伪军100多人。此战中,海防部队配合作战,连长陈连全英勇牺牲。此后,四分区在日伪“清乡”区域展开了持续20多天的破击战,海防团与陆上部队协同作战,一团六连用7艘船将活捉的12名日军和100多个伪军送到三仓河。海防部队在吕四港、环港一带海面上奇袭日军运输艇2艘,缴获军用物资100多吨。
从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四分区军民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名,缴获枪支2700多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与海上部队的配合作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南通如东何家灶诞生的苏中军区海上武装为夺取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解放战争时期海上武装建设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