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也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他的人生,“是革命加书法的一生”。毛泽东主席赞誉他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
“东乡才子”走上革命道路
舒同,原名舒文藻,1905年出生于江西抚州东乡县孝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舒同5岁那年,父亲借钱将他送进了私塾。私塾先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前清秀才,他见舒同有书法方面的天赋,就一边教舒同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一边教舒同练习书法。
由于没有钱买笔墨纸砚,舒同就用细竹做成“笔杆”,黄麻做成“笔尖”,红粉石加水磨成“红墨汁”,野生黄果捣碎加水做成“黄墨汁”,以芭蕉叶为纸练习书法。靠着这种方式,没过几年舒同就成为四方八镇小有名气的“神童”。一次,邻县县长派人将舒同请到家中写字,为其父祝寿,在众多社会名流的注视下,舒同当场写下“杖国延年”四个大字,引来众人赞不绝口,“东乡才子”从此名动四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舒同深受影响,开始萌发革命思想。其后,他和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以此推动东乡县政治和文教事业改革。1922年,舒同以优异成绩考入设在抚州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他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尤其对于革命刊物 《新青年》 《向导》 《每周评论》 情有独钟。
1924年10年,舒同和李井泉等同学以研究学术为名,组织建立了“读书会”,探讨马列主义理论。1925年,适逢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立10周年,舒同激情满怀,挥笔写就檄文 《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派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舒同用毛笔书写此文,贴在学校的墙报上。由于文章笔锋犀利、思想深刻,加上舒同书法端庄厚重、潇洒俊秀,因而吸引了无数读者。设在抚州城内的临川县国民政府,以“攻击政府、扰乱人心、有共党之疑”的罪名,派人捉拿舒同。幸好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舒同才躲过一劫。教育局长见状,勒令学校开除舒同的学籍,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顶住巨大压力,联名具保,方才平息了檄文风波。
1926年秋天,大革命风暴席卷赣江两岸。10月20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14军攻克了抚州城。舒同听到喜讯,立即邀请乐典、上官佐、熊崇德等东乡同学前往看个究竟。该军驻赣东特派员曾燕堂是中共党员,他与舒同等人一见如故,非常投缘。在曾燕堂指示下,舒同等人急速回县召集进步知识青年筹办迎接北伐军进入东乡的有关事宜。因舒同文采出众、擅长书法,被大家推举负责拟稿、写标语、指挥布置会场。舒同觉得这是用书法服务革命的天赐良机,当即用同学们凑钱买来的几十张彩纸,挑灯夜战,饱蘸激情,挥毫书写了近百幅革命标语和一条大红巨幅横标:欢迎北伐军群众大会。24日清晨,当群众看到贴满大街小巷的革命标语,纷纷赞叹:“这毛笔字写得真好!”
1926年11月,舒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东乡县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并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
“卖字”为生寻找组织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东乡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同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遂离开东乡,辗转于武汉、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一边以卖字为生,一边继续寻找党组织。
在武汉,舒同身上的盘缠用光,走投无路之时,正巧汉口远东饭店向社会征集店名书写者,舒同于是化名开笔,一箭中鹄。老板在兴奋之余不仅送上3块光洋,还允诺:“从此你的子孙后代来本店永不收钱。”
几个月后的一天傍晚,舒同孤身来到安徽含山县寻找党组织未果,只好在一个饭馆住下,但此时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于是有意说道:“老板呀,贵馆开得不错,如果能挂上一块招牌,生意肯定会做得更火更好。”老板回答:“是哦,我早就想挂个招牌,可就是找不到字写得好的先生。”舒同趁机说道:“我会写字,外出几个月,身上盘缠不足,想卖字凑点路费。”老板一听,喜出望外,当晚就请舒同吃饭,翌日清早又给舒同带来文房四宝。舒同抖擞精神,挥毫写下四个大字:含山饭店。老板见舒同书法刚中有柔、气势非凡,便喜滋滋地拿给街坊易老先生鉴赏。这易老先生本是前清拔贡,酷爱书法,只是写字不大顺手,他一见舒同书法,连声夸赞“好字!好字!”,当即介绍舒同到镇上私立小学去写字。
连续一星期,通过易老介绍,舒同为含山不少商店、贤士题写招牌或书法作品。小学校长发现舒同学识渊博,劝他莫在江湖漂泊,并且以高薪聘请他任教,舒同婉言谢绝。离开含山时,易老已知舒同身份,他倾向革命,敬佩共产党,因此不仅自己解囊相助,而且动员亲友资助舒同。为了确保舒同能够顺利通过重重关卡,老先生还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舒同办理了路条。
靠着深厚的书法功底,舒同一路以卖字为生辗转来到了南京。在街头,一张告示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张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录事的公告,既不要学历出身,又不要保证人,只要字写得好就行。舒同考虑这也许是个找到组织的机会,便报考了军校录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 《中央日报》 上看到红军在江西活动的消息,便找借口离开军校,潜回家乡,顺利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0年9月,舒同听说红军来到崇仁,便赶忙赶了过去。就这样,舒同正式加入红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马背书法家”享誉陕甘宁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舒同随着红军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舒同始终保持着对书法的热爱。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写;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舒同调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不久以后,红军为了团结抗战,决定请陕北旬邑县一个叫萧芝葆的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但几次请他,都被拒绝了,理由是:“共产党好是好,但都是当兵打仗的,没文化,谈不来。”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的名义给萧芝葆写了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萧芝葆看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欣然出山参政。
1936年,延安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抗大”),负责筹备的同志请毛泽东写校牌,但毛泽东当时实在忙不过来,便对来人说:“你们去请红1军团的舒同写吧,他的字写得很好哩!我很欣赏。”就这样,舒同奉命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校牌,还写了左右两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8字校训。学校宣传科科长谢翰文等人将舒同写的校名剪贴在红布横幅上,悬挂于原延安府旧府衙门的大门上方;把8字校训分别贴在大门两旁。他们又从警卫连挑选了两个高大英俊、全副武装的战士,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站立校门左右,请来延安城里照相馆的师傅拍摄了照片,印发各地。舒同雄浑的榜书校名随着抗大这张具有标志性的著名照片一起远播海内外。
舒同除“奉命”题写抗大校名和校训外,还为被日军飞机炸毁后重建的“延安新市场”题写榜书。毛泽东主席则撰写了一副对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这是舒同与毛主席唯一一次题、联呼应的书法合作,当时在延安被传为佳话。
1937年,舒同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和总政治部王宗槐科长等人赶赴山西,宣传抗日、扩大武装。在群众大会上,舒同上台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王宗槐向大家介绍说:“都说八路军是土包子,这是不对的,里头的能人多着呢。就说舒同秘书长吧,不光才学渊博,字也写得好,在南方时老财们出钱买他的字还买不到呢!”台下的青年学生们一听,立刻围上去向舒同求字,舒同当即书写了很多抗日救国的标语,别具一格的字体博得大家的称赞。不少学生拿着舒同书写的标语如获至宝。
舒同不仅书法很好,文章也写得很精彩,党内、军内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笔。他起草的文件语言凝练准确,文采飞扬,深得周恩来、朱德的赏识。毛泽东称赞他说:“舒同是党内的才子,是党内一支笔。”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评价说:“国共两支笔,国民党内有于右任,共产党内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新中国书法艺术奠基人
舒同书法艺术的成就,不只是艰苦的书艺探索,更重要的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练。不管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十年浩劫”的动乱,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罹难挨斗的“牛棚”里,他始终没有中断艺术研究和临池实践。他的书法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体现革命风云、将军气度,深为人们珍爱,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舒同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众多古代名家书法,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当今,舒体已被输入电脑,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舒同说自己的字为“七分半”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舒同曾对友人讲:“我的基本功力就是颜、柳楷书的基础,是藏锋起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多写勤练,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来。”他主张:“书法要继承,先要学体,不能胡写乱画,有些传统的学字写字方法,不能一概否定;但绝不可墨守成规,要创新,要发展,这就是我们先辈所说的,要师古而不泥古。”
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舒同从来没有主动办过个人展览,也没有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出过专门的书,更没有收过什么徒弟来继承自己的衣钵。直到晚年,有关方面才极力促成了舒同此生的首次个人书法展览。而舒同的个人书法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得以出版。舒同虽不办个展、不收弟子,却时刻关心着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
1980年,有人提出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了舒同身上。为此,舒同专门带着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走了一趟日本。书法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人是从中国学去的,如今却要掉转头去日本考察,这让舒同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日本,舒同的书法震惊了书坛,他用楷行草隶篆合体写出一副“中日友谊,万古长青”的中堂,引起满堂喝彩。
从日本回来后他四处奔波,倾尽全力筹备中国书法家协会。198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了,书法这门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至此焕发了青春。舒同利用自己的影响,促使全国各地的书协相继成立,马不停蹄地参加各地的书法会议和活动。中国的书法在舒同的推动下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舒同的名字也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中国书法史册。
1997年11月,东乡县举办首届“舒同书法艺术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其题词:“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章”。1998年5月27日,舒同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