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是有等级的。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特级英雄只有两位,第一位是杨根思,第二位是黄继光。
评比特级英雄的条件是:(1)建立特等功一次以上者;(2)有优良的政治条件与作风,在群众中有崇高威望者;(3)在全国全军范围内,有代表性堪为旗帜者。
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称号,是1952年5月9日。当时志愿军已先后有多个兵团入朝参战,各兵团已相继授予了近百位特等功(臣)。杨根思是在这个英雄群体中涌现出来的唯一的一位特级英雄(黄继光是1953年4月8日被追授的特级英雄)。
(一)
杨根思职务是连长,按条例规定,他的提名首先是经过本连队军人大会通过,尔后由他所在的172团1营评功委员会民主评定,再逐级审核上报,最后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当时,志愿军总部要求每个兵团评选上报1名候选人,总部再从中选出1~2名报军委。
第九兵团所辖20、26、27三个军,经过层层筛选,都向兵团上报了1名特等功荣立者作为兵团评选特级英雄的候选人。20军上报的就是杨根思。兵团评功委员会召集包括三个军的政治部主任,专门开会讨论。参加会议的有20军政治部主任邱相田、26军政治部主任王直、27军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等。会议由兵团政治部主任、评功委员会主任谢有法主持。
三位军政治部主任是老熟人,同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老红军。早在新四军组建时,邱、王、张三人分别任老四团民运股长(后为组织股长)、组织股长、保卫股长,所以意见都能毫无保留地发表。随着讨论的深入,符合“堪为旗帜”的四点意见逐渐被大家所接纳:
第一,战场表现。功臣们的战场表现没有可比性。杨根思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即使在九兵团中,同归于尽的英雄何止一个。功臣们都充分地表现出毛主席所赞誉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第二,动机内涵。功臣们的行为动机内涵不尽相同,境界高低也不会完全一致。杨根思心中蕰含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以及“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已经达到了一个思想的高峰。许多功臣境界也很高,动机内涵的可比性不大。
第三,特点分析。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来的特等功臣,总体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战士多,干部少;二是新功臣多,老功臣再立新功少;三是年轻的多,年龄偏大的少。杨根思是正连级干部,是老功臣,牺牲时28岁(在当时是年龄偏大的连级干部),这就使他在众多的特等功臣中特点十分突出。他的形象既可以作为年青战士的、又可以作为领导干部的、还可以作为老功臣的楷模。
第四,行为分析。杨根思是连长,他是率领整个连队上阵的。连队大部分人都在他之前牺牲了,他与敌同归于尽的行为是之前本连队牺牲者行为的继续。所以他的行为,已不仅是个人行为,是整个连队的一致行为,他的荣誉不仅是个人荣誉,而且是连队集体荣誉。所以,以“杨根思”的名字来命名连队更为贴切。
会议最后由谢有法主任做总结。他充分吸收了三位军政治部主任的意见,认为杨根思是全国全军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楷模。
志愿军总部评功会议完全同意九兵团评功委员会对杨根思评选为特级英雄的意见,并作为志愿军唯一当选人上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授予。
历史证明,特级英雄杨根思确实起到了“旗帜”的作用。他的“三个不相信”是根治志愿军中“恐美病”的有效良药;他的榜样激励着英雄模范不断涌现;他的顽强斗志鼓舞起全军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勇气。
(二)
志愿军在评选个人英模活动中,同时评选英模单位。英模单位也分有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功。在抗美援朝期间,集体立功的单位有14个团,51个营,648个连,849个排,4391个班,但获得“集体特等功”的只有16个。这16个特等功单位中,有的已经授予了荣誉称号。兵团评功委员会上报特级英雄候选人时,同时也上报了以“杨根思”命名所在连以荣誉称号的事项,总部于1951年底前就批准了“杨根思连”的荣誉称号。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以英雄姓名命名、唯一以总部名义授予的连队,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为什么后来志愿军20军在“杨根思连”已获殊荣情况下,还要授于“杨根思连”三排为“杨根思排”?这是因为杨根思率三排上阵地时,是由进攻突转仓促防御,连队在进攻时已减员三分之二;他们占领的小高地因冻土连工事都做不起来(时间也来不及),只能卧倒在冻土上坚守阵地;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加强和支援火力,难以躲避敌地面炮火和空中轰炸;后勤保障难以保证,全排的结局必然是即使没有战死、也可能被冻死或饿死。因此,“杨根思排”的命名意义同样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