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抗战时期反“扫荡”斗争的主战场之一。从1940年冬至1943年底,新四军与淮安人民一道同日伪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共发生大小战斗2000多次,其中著名的“大胡庄战斗”、“朱家岗战斗”和“刘老庄战斗”彪炳史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新四军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量歼灭了日伪有生力量
“大胡庄战斗”发生在1941年4月26日,是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1营2连,在淮安县菱陵(今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与日寇17师团54联队进行的一场战斗。4月26日凌晨,2连正准备继续向盐阜地区行进,遭到了驻涟水、淮阴共800多日伪军的包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2连全体指战员不畏强暴,与敌展开血战。日军在进攻中使用了燃烧弹、毒气弹,战斗持续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最终日伪军伤亡100多人,2连除战士刘本成重伤幸存外,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
“朱家岗战斗”发生在1942年12月10日,当时担任掩护部队转移任务的新四军第4师9旅26团,在泗洪县朱家岗村被日军3个精锐大队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包围。26团只有不到500人,且缺枪少弹。10日凌晨天刚亮,战斗打响,经过一天激战,敌终究没有攻下我26团阵地,仓惶逃回青阳、金镇等踞点。此战共击毙日军280余人,我26团73位指战员壮烈牺牲。26团在重创日寇的同时,也胜利地完成了在内线牵制敌人的任务。
“刘老庄战斗”发生于1943年3月18日拂晓,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与日军17师团一部1000余人在淮阴县刘老庄遭遇并展开激战。4连指战员誓死与阵地共存亡,战斗至黄昏时分,终因寡不敌众,全连82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此战共毙敌170多人,伤敌200多人。
上述三场战斗,有的是奋起反击,有的是不期而遇,敌我双方在人数、装备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如“刘老庄战斗”,日军在装备优于我方的情况下,人数有1000多人,也是4连的十几倍。尽管如此,我英勇的指战员们不怕牺牲,毅然同敌人作殊死拼杀,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出了军威,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激励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
反映了反“扫荡”斗争的艰苦卓绝
1940年冬至1943年的反“扫荡”斗争,处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内,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各个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斗争中,都经历了一段十分困难、艰苦卓绝的时期。日军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内的抗日军民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从1940年冬起,在晋冀鲁豫、华中等根据地频繁发动惨无人道的大“扫荡”,疯狂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面对日寇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大“扫荡”,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针锋相对的反“扫荡”斗争。这段时期,敌我双方就“扫荡”与反“扫荡”反复较量,斗争进入了白热化。在军事斗争中,尽管我军及地方武装在装备、战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战斗往往打得比较惨烈。此外,根据地军民一边抵御日伪向根据地的侵犯,一边寻找战机,开展破袭战、麻雀战等形式多样的游击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苏北的淮海抗日根据地为例,在1941~1943的3年中,党领导广大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多次,其中在1943年这一年中,就有大、小战斗820次,消灭日伪军2500多人,攻克据点93个。其间所发生的“大胡庄”、“朱家岗”和“刘老庄”等著名战斗,都是在抗战时期特定阶段和环境下进行的。淮海地区的抗日军民在取得反“扫荡”斗争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其艰苦性、残酷性可见一斑。我们今天回顾发生在淮安大地上的这些大小战斗,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抗战及反“扫荡”斗争是多么艰苦卓绝,也感受到当年我军民取得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
彰显了“铁军精神”和“抗战精神”
反“扫荡”期间发生在淮安的这几次著名战斗,以其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受到广泛称颂和敬仰。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生前对“大胡庄战斗”及82英烈群体作出高度评价:“这样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在全军都是少有的。”“朱家岗战斗”结束后,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亲自为73名烈士撰写了碑记,并刊登在《拂晓报》上。对“刘老庄战斗”,朱德总司令称:“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总之,这些著名战斗气吞山河、彪炳史册。
纵观上述几场战斗,都是在敌强我弱、双方力量悬殊下进行的。然而无论是“大胡庄连”,还是26团以及“刘老庄连”的全体指战员,都不畏强暴、敢于亮剑、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他们的壮举,其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核心要义是爱国奉献和民族尊严。在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亿万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和动人事迹,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战斗精神。反“扫荡”时期发生在淮安的“大胡庄战斗”、“朱家岗战斗”和“刘老庄战斗”,各自的战斗精神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乃至“抗战精神”的部分根基和支点。就全国而言,正是这些坚实的根基和无数的支点,托举起了“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从这一方面来看,淮安人民与“铁军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赞扬刘老庄82烈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在讲话中指出:“刘老庄连”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这些高度的评价,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淮安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大胡庄、朱家岗和刘老庄等战斗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一直激励着广大指战员们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成为他们学习的英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为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序列里,始终保留着“大胡庄连”、“刘老庄连”等这些英雄连队的建制。今天的“大胡庄连”,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31695部队,驻扎在山东青岛;“刘老庄连”现为某集团军某合成旅4连,驻扎在河北保定。在强军兴军的今天,全军特别是这些英雄连队的所在部队,经常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用英烈们的光辉事迹和战斗精神,教育和激励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在强军征途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