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期●专稿●

“传播先进文体标兵”——鲍元瑞

作者:胡兆才

   
  
  
  鲍元瑞自1995年,开始讲新四军故事以来,迄今已经义务讲演了1000余场,受到教育的工农兵和学生达60余万人。他的事迹频频出现在报刊电视上,他的名字也很快传遍了全扬中,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经多次出席省市召开的先进精神文明单位和个人代表大会;镇江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他“义务国防教育模范”称号;扬中市政府授子他“传播先进文化标兵”称号。
  1930年,鲍元瑞出生于水秀山青的丹阳里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从丹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扬中当教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是个优秀模范教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出席了全省文教卫生群英会,被省政府授子“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新建的县广播站需要人,他自告奋勇来到广播站工作。他刚刚熟悉了这份工作,却又因工作需要被调到新建的扬中电子仪器厂工作。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退休年龄,鲍元瑞退休了。
  1995年春天,全国上下学习孔繁森。鲍元瑞受到启发,他想,我虽然已经退休,可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能退志,全国人民学习孔繁森,我该怎么办?这时,江苏广播电台正连播《新四军演义》,他听了非常感兴趣。一天听一段,他觉得不过瘾,便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套,连夜翻阅。鲍元瑞的家紧靠茅山,书中讲述的新四军在茅山打鬼子的故事,他以前听过不少。他家乡就有一位名叫吴烔的新四军烈士。吴烔当时是新四军的一位连长,当年在茅山脚下的南镇街战斗中英勇牺牲。鲍元瑞突然萌生了要将吴烔烈士的事迹编成故事,向家乡人民宣传的念头,他要让人们记住,在他们生长的这块土地上有新四军洒下的热血,也有许许多多新四军烈士的忠骨,吃水不忘挖井人,世世代代都不应忘记新四军。鲍元瑞来到了乡政府和县党史办,查阅有关吴烔烈士的资料,并找到了吴烔的珍贵照片。鲍元瑞为了寻找吴烔的事迹,去了烈士的故乡,与烈士的亲友和生前战友进行了交谈,从中了解到烈士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到吴烔牺牲的地方——南镇街走访。他在南镇街找到了当年游击队员徐老五和当年负责掩埋吴烔烈士的区大队长吴有勇,他俩都已80出头。当听说鲍元瑞要将吴烔烈士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俩都激动得老泪纵横,紧紧握着鲍元瑞的手说:“如今我们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千万不能忘记吴烔烈士。他是我们的好连长啊!”
  两位老人把鲍元瑞带到吴烔牺牲的地方,流着泪回忆起当年那场悲壮的战斗场面。1938年夏秋,新四军在茅山进行了50多次激烈战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大大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日军不甘心失败,处心积虑地寻找新四军主力决战。一天,吴烔所在团在南镇街遇到日军主力,团长想将这股鬼子主力引到南镇街北面全歼,决定留下吴烔连队担负掩护。吴烔指挥全连战斗到天黑后,决定自己留下来掩护,要副连长带着部队撤退。副连长带着部队撤出了战斗,吴烔与纠缠他的鬼子在山坡上继续战斗。毕竞孤军奋战,他的胸膛被鬼子的子弹打成蜂窝,倒下了。战斗结束,鬼子发现与他们战斗了两个小时的新四军只有孤身一人,一个个又气又愧。日军小队长风村苦笑着望着躺在地上的吴烔,突然大声地命令:全体立正,向支那军人致敬鞠躬!
  吴烔生动的事迹像一把烈火,使鲍元瑞的心头燃起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他凭着采访得来的丰富资料,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吴烔血战南镇街》的故事完稿了。他便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讲。就这样,鲍元瑞凭着对新四军烈士的热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使新四军战斗故事像长上了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二
  鲍元瑞又将目光投向了学校。他来到一个比较大的城镇小学,去联系给学生们讲故事。
  接待他的女校长见他衣着简单,年老背驼,便摇摇头说:“我们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很紧,目前不会安排你讲故事。”鲍元瑞没有灰心,又来到另一个学校,遭遇和前面的一样。他再三声明,他是义务讲演,不收一分钱,回答还是没有时间安排。他只好转身,就在他走出不远时,听到了背后传来的议论:“现在那么多省长、市长、县长、高官贪污落马,不都是为了钱吗?这个老头肯定是想以讲故事为名弄点钱花花吧。
  鲍元瑞定下的目标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继续和一些单位联系。一天,他来到丹阳一家企业,向总经理提出给青年职工讲故事。那个总经理听后回答他说:“像你这样,以什么革命的名义来化缘的可能是第九十九个了。你找错了对象,你讲的故事内容,对象应该是那些年幼的小朋友,成年人的时间就是金钱,哪有闲时间来听你讲这些。”
  鲍元瑞在这些冷言冷语面前没有退缩,他突然想到吴烔烈士家乡丹阳导墅镇葛家中学,那里的老师也许知道吴烔烈士的名字。第二天,鲍元瑞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葛家中学联系。接待他的校长得知他的来意,笑着说:“你来得正好,我们的老师学生都知道吴烔的名字,也知道他是新四军的英雄,但不知道他的具体事迹,我们都渴望知道他的故事,以他为榜样,鞭策我们工作和学习。”
  1995年9月25日,鲍元瑞在葛家中学师生们的掌声中,成功地讲了第一课。葛家中学的师生听了他的故事,也成了义务宣传员,一传十,十传百,导墅的中小学校都纷纷上门来邀请他。与导墅接壤的珥陵、昌城、皇塘等地的中小学也派人来邀请。接着,丹阳、句容、丹徒、金坛、扬中镇江、盐城、泰州、连云港、苏州等城里的中小学也来邀请。丹阳那家企业的总经理改变了先前的看法,也发出了邀请信。
  面临邀请的单位日益增加,鲍元瑞感到自己讲的故事太单一了,已经无法满足听众的需要。他翻阅了《大江南北》杂志,又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走访老新四军,搜集了关于王龙烈士的大量材料,苦战一周后,编出了《民族精英王龙烈士故事》,到部队首讲。
  三
  频繁的讲演,每次讲演都在两三个小时,这对年大体弱的鲍元瑞是个不轻的负荷。而且,一年四季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一直坚持准时抵达邀请的单位。在城市讲演,他一般都坐公共汽车去,到乡村学校,尤其不通汽车的学校,无论多远他都是步行去,而且很准时。一次,他到茅山脚下一个小学去讲演,那天凌晨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飞舞,纷纷扬扬。天不亮,鲍元瑞就起床准备出门。老伴说:“雪越来越厚,已经看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塘,你怎么走?推迟几天再去吧。"鲍元瑞坚持说:“决定了的事情不能轻易改变,我是共产党员,说话要算数,下雪怕什么?”说罢,一头扎进风雪之中。那个学校的师生以为下这么大的雪,鲍元瑞不会来了,正准备调整课程。然而不到八点,浑身是雪的鲍元瑞跨进了校门。师生们又惊又喜,顿时围了上来,纷纷给他拍打着雪花。鲍元瑞走上讲台,第一句话便说:“同学们,新四军不会因为下雪而不打仗。我今天给你们讲新四军的故事,学习新四军不能停留在嘴巴上,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不光是要你们学,我也应该学啊!”
  鲍元瑞如此执着,拼命为青少年讲故事,究竟图些什么?不了解他的人也许会说,时下各行各业实行市场经济,鲍元瑞无非是为了多捞几个钱罢了。如果这样看他,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鲍元瑞认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又是宣传革命传统,眼睛绝不能盯在钱上,应该无私奉献。他讲第一课时,就自订了不收费、不受礼、不吃请的“三不规定”,如今已讲了1000余场,他始终如一实践自己的诺言。有年过春节,有个单位举办文娱晚会,主持人说了一则谜语请大家猜:在扬中有谁不喜欢钱?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说:是鲍元瑞。弄得主持人事先准备的一份奖品不知该发给谁。
  鲍元瑞果真不需要钱吗?鲍元瑞退休早,工资低,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到500元,一年四季,他们几乎天天都是吃豆腐青菜,很少买新衣服。他们依然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清贫日子。多年节省的点点积蓄,1998年老伴做肿瘤切除手术,一下子就用光了,还欠了一万多元的债。说起老鲍的家,几乎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可能就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了。据说一个小偷光顾他家后,曾留下一张字条:此乃扬中最穷的穷鬼也。
  说到穷,鲍元瑞说:“我在物质上的确是穷光蛋,而我在精神上却是十分富有的。我家床底下一只箱子里装的可是无价之宝。”他床底下箱子里究竟装的什么“宝贝”?原来里面装的是他讲课后,各单位送来的感谢信、荣誉证书锦旗和各地写给他的书信。这箱子内还有一个特殊的烫金的聘书,这是一位公司老总在得知鲍元瑞的事迹后,了解到鲍元瑞曾做过会计,觉得请这种无私的人为他管账最放心,于是,他出了月薪5000元聘请鲍元瑞当会计。鲍元瑞拒绝了这份美差,将这个聘书收藏在箱子里,他知道这是黄金万两也难以买到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