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赚大钱
随着粮价不断下滑,江苏省武进市种粮大户杨华明及时对自己承包的粮田动了“大手术”,把70亩粮田全部改作多种经营。他盖了26间草菇房,从今年元旦起他家栽培的草菇开始上市,平均每天可销售草菇100公斤以上,每公斤的净利润可以在4元钱以上,每天的收入为400到500元。去年栽了17亩无花果,今年可以挂果,平均每亩可以收益300元到400元。4年后无花果进人盛产期,届时每亩田可以收益7000到8000元。同时,他去年还从日本引进了丰水梨,到今年可以形成50亩田的梨园。杨华明说,这日本丰水梨个大、价高、水口足,现在市场上每公斤要卖到16元,是专供宾馆的,且供不应求。丰水梨今年可少量挂果,到后年可亩产500公斤,6年后进人盛产期,亩产可在2500公斤以上,如果按目前价格的一半计算,每亩收入就是2万元。几年后果园的财源就可滚滚而来,这70亩田收人至少也可上百万元,种田只要种出门道,赚钱是不成问题的,种得好还能赚大钱。
(摘自2002年9月25日《武进日报》)
天台野放畜禽净化餐桌”
牛羊鸡鸭,食草啄虫,天台县野放畜禽“净化餐桌”取得成效
浙江省天台县从山区优势出发,积极引导种养殖业重归大自然生物链,发展环保型高效规模化养殖。该县雷峰、石梁、街头、白鹤、平桥等乡镇发动农民,在山深林密、水清土沃、植被厚实处,依托资源优势,展开了一系列“绿色行动”。闻名浙江全省的绿色野放“天台小狗牛”,呈规模态势在山区乡镇延伸扩展。雷峰乡绿色野放鸡基地王国山等养殖户,连续野放的5万多羽绿色野放鸡,在水优土好、污染绝迹、远离村居的丘陵山地、果园竹林,啄虫食草吃野料。目前,野放期在5个月以上的4批次绿色野放鸡,批批生长良好,因其肉质纯正鲜美,泽好香浓,每公斤卖到20多元,仍供不应求。杭州神农宾馆客商冒着酷暑到雷峰考察后,与绿色野放基地养殖户达成合作意向,这里的禽畜已成为都市宾馆酒楼的“新贵族”。山区农户说:“生态食品还在山上,商家客户已挤满庭园。
(摘自2002年9月11日《台州日报》)
种“洋"蔬菜专业村
江苏省通州市新联镇长岸村蔬菜协会在引进“洋”蔬菜上做文章,今年上半年,该村种植“洋”品种蔬菜1150亩,收入148万元,每亩净利润在1100元以上,为农户架起致富金桥。从2000年10月组建村蔬菜协会起,该村组织引进了荷兰豆、日本青豌豆、大蚕豆等10多个“洋”品种。协会负责人一边自己试种:一边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教给会员,现在该村485个会员农户对种植“洋”蔬菜得心应手,产量高质量好。该村蔬菜协会还根据农户的生产能力与蔬菜出口公司建立了紧密联系,出口订单源源不断,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出口专业村。
(摘自2002年8月22日《南通日报》)
“丰优香占”水稻可与泰国香米媲美
“丰优香占”是江苏里下河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2002 年初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该水稻品质指标达国家《优质稻谷》二级以上标准,可与顶级泰国香米相媲美,米粒晶莹透亮,米饭光泽悦目、蓬松柔软,闻起来香,人口亦香,冷后不硬,适口性极佳,是江苏省优质米产业化开发首推品种。
仪征市种子公司在胥浦站办农场开辟100 亩示范苗,于6月13日移栽,每亩移栽1.56万穴,最近测产每亩13.8万穗,每穗总粒数227粒,结实率90%,预计实产每亩636公斤。
(摘自2002年9月25日《仪征日报》)
海门农民卖“鲜”增收
江苏海门农民将农作物收青出售,以鲜嫩取胜市场。以蚕豆为例,一亩地可产青蚕豆350公斤,每公斤售价1.4元左右,可收人490元。如果晒成干蚕豆只有150公斤,每公斤售价依然在1.4元左右,收人只有210元。再如甜玉米,青玉米与干玉米籽价钱差不多,但是前者分量却是后者的3倍,因此效益也为后者的3倍。
为解决农民收青农作物不易保存的后顾之忧,海门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他们成立了农副产品配送公司,将新鲜农产品收购后源源不断地送上城市居民的餐桌。同时,该市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该市已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中宝食品公司在全市落实了20万亩农作物的生产基地,遍及20多个乡镇,同10万多农户签订了协议,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前一年制定种植计划。
现在,海门市收青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0万亩,速冻收青农作物产量已近2万吨,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海门农民每年因此人均增收100元。
曾治(摘自2002年8月3日《南通日报》)
养“洋”猪致富
去年以来,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跨岸村农民曹玉和养殖了近400头“洋三元"苗猪,每公斤卖到8元还供不应求,目前已净赚了近6万元。
2000年初,他在镇兽医站的指点下,自费到上海庙行种猪场参观考察。回来后,他投入6000元,租用埠南村老村部,将其改造为猪舍,并花1700元从上海庙行种猪场购回了10头“洋二元”母猪和1头杜洛克公猪。他另投入1.6万元,购回了7头约克夏原种母猪和1头长白原种公猪。随着“洋”种母猪的陆续生产和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曹玉和又于今年4月投资2万多元建成了两排17间猪舍,并按种猪场的要求配套了防病、消毒等相关设施。
据苏州市一大型养猪场屠宰测定,曹玉和饲养的“洋三元”苗猪,经调养育肥后,瘦肉率达到68%,比“两洋一土”杂交而成的三元猪的瘦肉率高出10多个百分点。为此,苏南不少养猪场的要货电话不断,本地也有不少农户纷纷预约订购。
(《南通日报》曹玉林、葛家华)
太仓板桥西瓜进入人民大会堂
江苏省太仓市板桥管理区的土地含沙丰富,是种植西瓜的理想环境。板桥农民在种植中总结摸索出了两项“绝技”:西瓜结果时,在泥土上铺上一层麦秸,这样既可以提高产量,又可增强抗病力;把瓜苗嫁接到葫芦上,结出的西瓜糖份高、个头大。“板桥西瓜”最“红”的时候,糖份达12.5%,比普通西瓜高出3.5个百分点,最高身价卖到每公斤2元,最高亩产4000公斤,仅板桥管理区大年销量突破1000万公斤。老百姓用“打雷也怕震碎"来形容板桥西瓜的皮薄和鲜嫩。注册“板桥"商标后,贴上商标的盒装西瓜还进入了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身价倍增。
今年板桥瓜农在原来的西瓜上市旺季向前后推移,采用大棚进行“多季生产”,拉长上市期。从1月份到现在,已连续种了三季西瓜。春秋季节,用大棚来创造西瓜生长的小环境,销售期恰好能赶上“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今年,城厢镇包括板桥管理区西瓜大棚面积达500亩。裁进了大棚,板桥西瓜第一季的最高亩产量回升至近3000公斤,最早最好的小西瓜价格卖到每公斤4元。
今年,板桥的瓜农还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采用“覆土”技术,用干泥覆在瓜苗周围,控制土壤的湿度,以保瓜苗成活。秋季上市的西瓜,还被赶上了架,采用立体种植,改传统西瓜“匍匐”在地的习性而向空中发展。据介绍,这种立体种植技术,可使种植密度提高40%,还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保证秋瓜的糖分和品贡。
(摘自2002年9月23日《苏州日报》)
赣榆龙虾制品热销欧美市场
江苏赣榆县每年有8000吨海王牌龙虾制品远销欧美市场,换取10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亿元。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私人厨师亲赴赣榆与当地研制开发适合欧美人口味的龙虾精品,由此又在欧美地区引发了一场龙虾食品业的革命。
赣榆龙虾之所以能打出去,挣洋钱,关键是品种多样,适合众人口味。在接待各国名厨的过程中,他们研制出适合欧美人口味的龙虾精品。首批推出的有龙虾酱、龙虾粥和几个以龙虾为原料的新产品,这批龙虾制品色香味俱佳,经过精致包装和广告宣传后打入美国休斯敦、洛杉机、拉斯维加斯等大城市,备受当地消费者青睐。接着龙虾火腿、比萨饼龙虾也陆续“抢滩”欧美市场,在当地又掀起热卖浪潮。
目前,赣榆县仍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品种门类上求丰、求全,使龙虾成为该县的出口拳头产品。
(摘自《盱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