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对十六大报告中一些新亮点的粗浅认识
作者:黄士良
党的十六大报告,通篇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一篇富有时代气息、富有创新精神的光辉篇章,它反映了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不断取得的丰硕成果。本文就报告中的一些新亮点谈些粗浅的认识,以供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对邓小平提出的翻两番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选择,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先锋队”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先锋队”,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党的先进性与代表的广泛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始终坚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同时,也必须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后一个“先锋队”主要是指: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两个先锋队”是统一的整体。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我们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而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们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是从阶级性的角度规定和支撑着党的先进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要是从代表性的角度体现和拓展着党的先进性。“两个先锋队”这一科学概括,对于我们党自觉根据中国工人阶级以及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自觉依照执政的现实使命和要求,进一步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是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又有发展。与时俱进作为思想路线的一个新范畴,既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本质规定,又从时代性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的总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生动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本质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只有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党的主观与客观、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创新始终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如纳米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成果正在迅速地形成产业,抓住这个新科技产业化的机遇就可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世贸组织的加入,对于我们利用世界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经验,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变动,特别是在全球关注反恐斗争的形势下,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六位,使得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在20世纪末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头20年还要不断完善和定型,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特别是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又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事业的发展。当然,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于预料的风险。但是从总体来讲,还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足以证明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包括劳动收入、经营管理收入、资本要素收入等,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收入。合法与非法要从法律上加以界定。非法收入主要包括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对这样的非法收入必须予以打击,坚决取缔和清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概念。与早期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相比,我国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新特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化推进信息化的。我国则是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早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我们决不能再走这样的弯路。我们将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三是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战略。工业化发展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程,也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劳动力充分利用战略的良性互动。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有庞大的国有资产,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共计98859.2亿元,高于同年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现行的由国务院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惟一代表,并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出资人职能,“五龙治水”的办法(即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和处置,组织人事与大型企业工委管干部任免),难以对全国国有资产有效行使出资人职能,也难以对国有资产全面负责。为解决出资人到位有效克服目前不少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必须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其要点:一是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显然同过去由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有区别,也同过去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分离的体制有区别。二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履行出资人职责。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也按此原则界定。三是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四是一切依法办事,国家既要制定法律法规来运作,也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以预期,十六大以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依法陆续展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十六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以及规模经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另外,中国已经加人WTO,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由此,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包括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等。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自愿原则:即在流转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手段。(2)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即土地经营权流转在程序上要公开、公正,遵循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签订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合同。公平是指流转双方必须明确补偿金额的方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3)效率原则: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调整。(4)有偿性原则:这是因为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是一种经营行为,而且带有福利和社会保障性质。同时,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守价值法则,等价交换有偿使用。(5)登记原则:登记是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安全、有效的法定形式。通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备案,使农户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放心。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总的要求是:(1)继续落实好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这是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让分散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让农业企业真正成为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让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初次分配注重效益,再分配注重公平
分配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它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并支付给各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报酬,即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社会转移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的调节过程。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先发展生产力,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初次分配中政府只是通过税收杠杆、法律法规进行调解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来进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对初次收入分配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调节。政府在再分配领城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系列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扶贫计划等,解决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其二是健全财会制度,加强税收征管,打击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使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贫富过分悬殊的两极分化。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小康社会的分配格局勾勒出了基本轮廓。中等收入者的指标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目前我们界定中等收入者是通过城乡居民家庭调查五等分法得出的,主要是指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种收入能维持社会中等的生活水平。据一些专家评估,我国目前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总数的18%左右,高收入者的比重不到10%,低收入者占60%以上。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是“底部大、中间少、上头小”的格局。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我们今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是要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要靠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深化分配领域的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每一个人,还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因此增强低收入者从业、创业的本领也十分关键。近儿年,我国已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工资制度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今后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人群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每年经济保持7.2%的增长速度,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每年可增长1个百分点,20年后就可达到38%,初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国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的结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