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扬我中华魂●
抗敌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
作者:吴必尧
陈化成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位在反侵略斗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丙洲村一个塾师家庭,自幼随父亲陈鸣皋读书,勤奋好学,聪颖过人。1788年同安瘟疫,他的父亲不幸染病去世,陈化成被迫停学。他当过码头工人和水手,22岁投营于福建水师。因作战机智勇敢,屡建奇功,受到清政府的提拔和重用。道光帝曾四次召见过他,称赞他“身经百战,勇敌万人,宜膺重任”。道光十年(1830)他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陈化成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之时,正值东南沿海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与林则徐一样,对鸦片流毒深恶痛绝,他是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多次率兵阻截英军的鸦片走私兵舰,打击了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壮举激怒了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鸦片走私集团,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出兵中国。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出兵广东海面,向珠江口发起进攻,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陈化成临危受命,调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
吴淞属于宝山县,位于黄浦江和长江的入海口,是英国殖民者蓄谋已久的“扬子江战役”的第一门户。清军在吴淞口设有东、西炮台夹江对峙。
陈化成初任江南提督,料定英军必将进攻吴淞口,便从松江提督署赶到吴淞驻守。他依塘列帐,巡视江面,操练士兵,在上海设立火药局和铸炮局,又派人赶赴湖北等地采购精铁,铸造大炮和炮弹。沿吴淞海塘筑起26个土堡,以巩固防线。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集结于吴淞口外的英军向吴淞口发起猛烈进攻。
当时陈化成率领千余将士驻守西炮台,为设防的重点地区。参将崔吉瑞驻守位于浦东外高桥的东炮台,徐州总兵王志元驻守小沙背,两江总督牛鉴督守宝山县城中。
敌人的炮火排山倒海般向吴淞炮台倾泻,陈化成临危不惧,率领将士沉着应战,奋勇反击,使敌人的进攻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但是,正当敌军准备收兵时,躲在宝山城内的两江总督牛鉴被侵略者的炮火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跑;驻守小河背的徐州总兵王志元和驻守东炮台的崔吉瑞也闻风而逃,致使陈化成所驻守的西炮台腹背受敌。
英军乘机集中炮火,向西炮台猛烈进攻。在此危机时刻,陈化成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他手执红旗,指挥西炮台将士孤军奋战。在西炮台猛烈炮火的还击下,英军舰队陷人一片火海之中。陈化成昂然屹立于土堡之上,正指挥将士阻截敌人,突然一发炮弹飞来,不幸打中了他的右臂,血流如注。身边将士见状要扶陈化成下火线,他根本不听众人劝阻,拣起掉在血泊中的指挥令旗,坚定地说:“右手不行了,我还有左手嘛!”敌人登陆后,陈化成便指挥将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最后,他与韦印福、钱金玉、徐大华、许林、许攀桂、龚增龄等80余位将士一起壮烈牺牲。之后,上海沦陷,镇江失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的》。
吴淞之役虽然失败,但是陈化成率领将士浴血抵抗,打破了侵略英军企图武力征服中国之妄想。
侵略军头目朴鼎查曾向江南大吏言:“自到中国,所至披摩。唯吴淞力战昼夜,受创实深!设沿海皆如陈将军,船虽坚利,无能为矣!
陈化成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让侵略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陈化成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受到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崇敬和纪念。
惊悉陈化成等壮烈殉国,全国朝野震惊。
太湖武进士刘国标冒着生命危险护陈化成尸至嘉定武庙。大殓公祭之日,上海各地民众停市举哀。
史载,同安、台湾、厦门、松江、宝山、上海南市区淘沙场均曾建有“陈公祠”。台湾台北县莘庄市命名有“化成路”,建有“民族英雄纪念碑”,上海命名有“化成路”、“化成桥”。人们塑像(画像、遗像)供奉,诗文弘扬,史志旌表,列入教科……甚至被百姓神化,把他的塑像从淘沙场陈公祠移至城隍庙里,接受万民香火供奉和膜拜。
民国初年,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松江特意留宿陈公祠,可见他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爱国壮举深为敬佩,感慨良多……
1992年6月16日,“上海陈化成纪念馆”建成开放。十年之后,人民政府又投入百余万元,对陈化成纪念馆进行了维修和陈列改建。海内外慕名前来纪念和观光的人士络绎不绝。
陈化成虽然牺牲了,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水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本文照片均为李忠回报)
(编辑郭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