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老区巡礼●

战地回访记

作者:姜寒冰

 
  
  
  去年6月,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三师暨苏北抗日根据地分会组织32人回访团,由朱泽、王维良等率领赴苏北老区祭扫烈士陵园,与乡亲座谈,缅怀老师长黄克诚的丰功伟绩,追思为创建和保卫苏北革命根据地的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向苏北老区人民表示敬意,重温军民鱼水情。
  狮子口忆当年
  回访团出发当天到达大丰县白驹镇一个叫狮子口的村落里。1940年10月10日,这里发生一件值得永远纪念的大事:根据党中央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黄克诚率领的从太行山南下的八路军,与陈毅率领的渡江北上的新四军在这里胜利会师。回访团到了这里,一眼就看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塔名的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塔,塔的四周,松柏环抱,庄严肃穆。回访团向纪念塔敬献花篮,然后绕场一周,默默阅览碑文,深深思考着战斗在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两股铁流会合到了一起的重大历史意义。本来,新四军如一只重拳向敌人出击,八路军来了,就如同双拳向敌人出击,从此,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就一天天打开了,根据地的各项事业纷纷恢复和发展起来。
  先烈们的血没有白流
  6月10日上午,回访团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举行纪念仪式后来到阜宁县。有几位当年战斗在这儿称得上是“老盐阜”的同志,他们清楚地记得在全国解放初期,阜宁县城只有不到一里路长的一条小街,而且多数是平房。如今到处高楼林立,蓝天碧水,白墙红瓦。车队进人市区已经好一阵还在继续往前,“老盐阜”们一面赞不绝口,一面又有几分不相信自己眼睛似的。一位熟悉阜宁情况的同志介绍说:“在我们车队前进方向的一侧,新建了一个相当气派的人民广场:在另一侧新建了城中公园;在射阳河内侧新建了很漂亮的外滩公园。解放前的阜宁城不到一平方公里,如今阜宁城区占地达到30平方公里。”
  “老盐阜”感叹地说:“今天的阜宁城,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先烈们的血没有白流。车队在城区街道上继续向前,几位“老盐阜”自然想起1945年4月24日到28日,新四军八旅、十旅和地方武装。在黄克诚师长和洪学智副师长指挥下攻克阜宁城时的一幕幕:打下阜宁的消息传出后,全苏北解放区到处张灯结彩,鞭炮连天,热烈庆祝。淮海区在沭阳县小胡庄召开有几万人参加的庆祝会。这是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攻克的第一座城市,除了敌伪军第五军军长王清翰、三十三师师长孙建言带了几十人逃到盐城外,全歼守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小村里激荡着浓浓鱼水情
  下午,回访团来到战火纷飞年代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阜宁县陈集镇一个叫停翅港的小村落,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接待。在军部旧址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后,回访团同志与当地群众代表在军部旧址陈列室举行座谈。当年盐城鲁艺学员、江苏省新四军三师暨苏北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朱泽同志见到当地老人,如同老战友久别重逢,热烈地交谈起当年的战斗情形:
  1941年7月,凶残的日寇、伪军一万多人,分四路扑向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盐城,企图让皖南事变重演,而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已提前撤出,隐蔽到这里的偏僻农村里。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首长领导下,在广大群众掩护、支持和一师部队配合下,黄克诚师长指挥三师部队和地方武装英勇奋战,粉碎了敌人这次“扫荡”。1943年3月25日攻打陈集敌人据点,全歼日军中队长崖畅也等80余人。
  1943年3月19日单家港战斗,打到最后与日寇拼刺刀,这次战斗我军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英勇牺牲……
  回访团成员、76岁的江苏省戏曲界著名演员薛飞同志,一面注意听着大家发言,一面走到台前,提高嗓门说:“当年,我是阜宁县文工团团员,经常为部队战士和老百姓慰问演出。一次,我们文工团演一出新淮剧《照减不误》,晚上演着演着下雨了,几百个看演出的战士、老百姓一个也不走,雨越下越大,观众仍站着看戏,直到我们把戏演完,才散场。今天,我愿意还像当年为工农兵演出那样,向老区乡亲们唱一段过去常唱的淮剧。”薛飞同志动情地唱着,大家一次次热烈鼓掌。接着,回访团里新四军老文艺工作者陈其、李白玲、唐雯、刘世璋、徐步高等演唱了几首革命传统歌曲。小村里鱼水情深,大家似乎又回到了那火红年代。
  谒大胡庄、刘老庄烈士陵园
  11日下午,回访团车队进入淮安市,淮安市政府派出接待同志,带领我们到原淮安县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大胡庄在原淮安县葵菱镇附近。
  1941年4月26日拂晓,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于此遭到日伪军600余人突袭,全连83名指战员与日伪军血战一整天,毙伤敌人100多,除战士刘本诚一人被压在尸体下得以生还,全连壮烈牺牲。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生前曾对苏北老区赴京看望他的曹晋杰等一行语重心长地说:大胡庄战斗的连队也是我军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一定不能忘记他们。当回访团列队向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纪念塔献花篮、默哀时,我默默在想:黄老生前想到的、且有几分放心不下的事,如今,苏北老区人民已经办到:大胡庄烈士纪念碑就耸立在村头田野上,于1987年1月3日落成,原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吴信泉题写碑名。黄老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
  12日上午,回访团去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这座烈士陵园最初是当地乡亲自发建的。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刘老庄陷入日军重围,苦战竟日,毙日军100余人,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硝烟刚散,乡亲们含泪收殓烈士遗骸,就在烈士牺牲的村头建起一座合葬土墓。1956年县里成立烈士陵园管理处,先后建起纪念碑、壮志亭和重建八十二烈士公墓。
  在烈士陵园内,几位“老淮海”走近烈士碑前,仔细阅览李一氓于1946年写的碑文。碑文的最后两段是:
  淮阴县现在是胜利的和平了,一百多年的民族仇怨是获得报复了。八十二烈士的灵魂是应该安息了;但是,不会忘记的,烈士们的亲密的同伴,还在山海关的长城外,为中国人民的事业奋斗,他们也更不会忘记这八十二个烈士,因为这是他们最好的榜样。
  五年中,直到克复淮阴、淮安后为止,我与三师的同志们,共同工作,共同负担敌后抗战的一切灾难,我不能不回忆生者,更不能不悼念逝者。向八十二烈士,我致布尔什维克的敬礼。
  回访团最后一站是盱眙县黄花塘。这里是新四军军部在抗战胜利前较长时间的一处驻地,听说张云逸等军部首长住的茅草屋还在。就是在这矮小的茅屋里,通过红色电波,保持与延安的联系,也就是从这里向华中各战场、华中解放区发出一道道指示、命令,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