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青少年绿洲●

情融大别山

作者: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1)班●梁敏

   
  我校自1997年起,每年暑假都组织师生前往大别山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人数由最初的18人,发展到今天的400人。五年来,我校师生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多次在大别山寻访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的足迹,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考察希望工程,资助大别山贫困学生,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了一户贫困学生的家庭。每年寒假,我校师生还特地邀请6至12位大别山贫困学生到上海,到格致中学并到我们学生家中,共享上海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他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增进友谊。相互促进!
  每年,同学们都以班级为单位,与贫困地区学生结成帮困对子,资助其完成学业。至今,我校师生已累计与大别山区贫困学生结对140余对,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例如,当了解到安乐中学品学兼优的李小红同学因姐姐与父亲在半年中相继去世而濒临失学时,大伙纷紛解囊捐款,不仅帮助她完成初中学业,更在她以全镇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湖县高中、高中毕业后又以525分考入省重点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继续资助她完成学业。
  从大别山回来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希望工程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格致人乃至全社会共同伸出援助之手,让同在蓝天下的学子享有同样的幸福!”
  在开展结对帮困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经济上的暂时救济井不能帮助老区人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为此,我们将赴大别山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9年暑假,“格致中学大别山革命老区德育基地”正式揭牌。我校学生深入农家辅导当地学生的文化学习,我校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青年教师为老区中学教师开设公开课,把上海的教改精神带入大别山区,引起了轰动效应。2000年暑假,我校学生又在考察学习、体验农家生活的过程中,深入到当地两所中学举办“科普之夜”,通过带去的先进设备,为当地学生及乡民普及科技新知识,组织当地学生开展观测星夜活动等,收效甚佳。
  随着研究调查的热浪逐渐兴起,“邓读会”的成员们急切地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为大别山的脱贫致富献计献策。2001年赴大别山之前,我校100多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拟定了20多个研究课题,然后带着课题进山,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调研内容涉及当地的教育环境、教育经费、贫富差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观念转变、交通运输、信息传播等。同学们不辞辛苦,走访了邮电局、新华书店、财政局、税务所、派出所、计划生育办公室及私营企业、商业部门等,掌握了一些当地的第一手资料,使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理性认识回到生活中,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在最后一天的交流会上,大伙的成果获得了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镇党委书记张达华说:“明年,我们也提出一些课题,请你们调查研究。”果然,2002年学生们一踏入大别山,张书记便拿出了一份题为《献出您的智慧,给我们以启迪——提请上海格致中学赴大别山区弥陀镇调研课题》的研究提纲。其中包括有关“对省际边界贸易的思考”、“私营业主的酸甜苦辣”、“农村经纪人带来一片‘艳阳天’”等十个课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又一次锻炼实践的良机。同学们在欣喜之余再一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可见,实践与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地下乡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地向自己挑战,从而得以不断地加深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几年来,同学们在大别山经历着人生路上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下田、第一次烧灶头、第一次与山娃子数星星……在与老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间里,我们被他们的淳朴真挚所打动,而这种高尚的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作为我校优秀社团之一的学生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专题片《一次“脱贫”之行》和《心愿》分别获得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学生电影节学生自制电视短片一等奖。
  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化离不开社会实践。我校学生、尤其是“邓读会”的成员通过大别山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国情,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赴大别山老区社会实践,同学们将理论知识带出课堂融入了生活,因而也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