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期●青少年绿洲●
比什么?
作者:韦德锐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能够考进大学,本是一件很值得商兴的事,孩子圆了大学梦,家长亦了此夙愿。可是贵刊上期刊发的《考上大学后》一文中的小娟,却喜中有忧,家长更是不见笑颜,真可谓去了旧愁,又添新愁。
愁从何来?因为小娟家境不好,父母都靠打工挣钱,收入菲薄。而小娟的一些新学友,有手机,有新潮时装,有的还家有小轿车。为了使小娟在这些同窗面前不丢“面子”,手头拮据的父母只得省吃俭用,东挪西借,为女儿筹措学费,买手机,买皮包,买皮靴,买衣服……这样一来,小娟虽有了点“面子”,可是以她父母的那点微薄收入,能和富家子弟“比”下去吗?而小娟的“面子”又能争多久?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对此,同期刊发的《“穷家富孩子”与“富家穷孩子”》一文其实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比自立,比节俭。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这是一条使学生能健康成长的“正道”,也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如果今天的高中生、大学生,都把讲穿着,讲打扮,争面子,摆阔气,爱虚荣放在首位,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呢?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会变成只关心自我,孤芳自赏,心地偏狭的庸者。我想,这并非危言耸听。放开眼光看,凡是有出息的人,有作为的人,高尚的人,从不去和别人“比”这些,也绝不会去争这个“面子”。雷锋同志生前曾说过: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的同志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的同志看齐。雷锋比的是工作和贡献,而不是生活待遇。正是因为他时时以这两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已,所以使他成为心中只有他人和社会,唯独没有自己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革命家方志敏革命一生,以“清贫”为乐、为荣。他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也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果再横向参照发达国家的教子观,同样也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夫人多丽丝有一个10岁女儿克拉拉,夫妇俩对小千金很是“宝贝”,然而不是溺爱,不是娇生惯养,不是养尊处优,让孩子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是从严教育,严得几近苛刻。举一个例子,夫妇俩每月给女儿的零花钱仅5马克,相当于人民币20元。这就是说,一个发达国家总理的女儿每天的零花钱仅七角人民币。可以相信,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完全可以自立。
但是在我们的父母看来,绝不能让孩子在生活上受一点委屈,即使自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也要想尽办法使孩子不丢面子,并让他们先“富”起来,这种现象城里的孩子尤甚。由于家长的推波助澜,校园里便悄然掀起一股比富比阔之风,殊不知这样的“比”,后患无穷。古人云:“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希望我们的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校正自己的教子观,千万别让浮躁和虚荣模糊了自己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