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期●纪念反“清乡”胜利6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反“清乡”斗争概述

作者:南矢志


  
  抗战期间,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今江苏南通地区)的反“清乡”斗争,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这场斗争的艰苦、残酷,在中国抗战史上是罕见的。它以军事斗争为主,同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四分区军民同仇敌忾,决死苦斗,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奇迹般地在原地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抗战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一)
  “清乡”,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策的产物。1938年底,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伪、国民党和我党都将争夺的重点放在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的华中地区。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的新四军军部迅即在苏北盐城宣布成立。就在这时,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提出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进行“清乡”的方案。企图通过军事“清剿”、政治欺骗、经济掠夺、思想奴化等所谓“综合战力”,在其占领区内彻底“整顿治安”,“肃清”抗日力量,强化汪伪政权,将华中变成它继续进行侵华战争的稳固后方基地,变成它实施南进计划进行太平洋战争的重要后方基地。汪精卫傀儡政府对此一拍即合,并将“清乡”定为“国策”。1941年3月,伪国民政府“清乡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汪精卫自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1941年夏至1942年夏,日伪首先在苏南“清乡”;1942年12月,确定“清乡”从苏南扩展到“苏北南通附近”。1943年1月,“苏北地区清乡主任公署筹备处”拟订了《苏北地区第一期清乡工作总纲》,规定“清乡”的范围是:西从天生港沿运盐河(通扬运河)到丁堰,北从丁堰沿申场河经掘港再东延至南坎,东抵黄海岸,南至长江边。这个地区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余万。拟得手后再向其他地区扩展。与此同时,日伪军、警、宪、特频频调动,调集的兵力达15000余人。在南通城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工站”、“政治工作团”等一系列庞大的“清乡”机构,企图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手段彻底摧毁我根据地,从点线的占领到面的控制,实现其全面伪化阴谋。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苏中区党委、中共苏中四地委相继作出一系列指示,明确地提出反“清乡”斗争总的方针是,必须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要求“县干部不离县,区干部不离区,乡干部不离乡”: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相结合;以“党员军事化,农村兵营化”对付敌人的“武装特务化,特务武装化”。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出席了3月24日苏中四地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每月每乡捕杀一个敌人”的号召。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精神,四分区各级党的组织普遍深入地进行反“清乡”政治动员,克服悲观失望情绪,坚定胜利信心,并在组织、军事、物资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及时精兵简政,充实基层领导力量;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加强城市工作和敌伪军工作:建立秘密情报网、交通站: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抽调干部、战士组成政治保卫队(群众称为短枪队);留下精悍武装,加强区队、民兵。为扫除隐患,在群众中进行锄奸动员,成立锄奸小组,开始了锄奸斗争。另外,对农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的工作也作了具体部署。
  为了错乱日伪“清乡”部署,鼓舞群众斗志,四分区军民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抓住日伪“清乡”准备尚未就绪和日伪调防之机,先发制人,对日伪发起了军政攻势。2月23日,苏中军区教导团、三旅七团一举攻克如皋曹家埠伪军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并乘胜拔除了孙家窑等伪军据点。三旅七团和南通、东南、如皋县警卫团主动出击,分别攻克余东、三阳、悦来、小洋口等十二处据点。还以部分兵力挺进长江边,掩护民兵群众,烧毁了日伪从江南掠夺来的大批封锁器材。
  (二)
  1943年4月,日伪对苏中四分区开始了所谓的“第一期清乡地区第一次工作”,即“军事清乡”。日伪投入了大量兵力,寻歼主力和首脑机关。扑空后,又分兵增筑据点,控制交通要道,进行分割封锁,逐块“清剿”,据点数目在短时间由43个增加到99个,形成梅花桩式据点群。日伪依托据点,对根据地人民进行了血腥镇压,他们每到一处,就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掠财物,群众稍有反抗即惨遭杀戮。面对日伪的“军事清乡”,四分区广大军民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日伪“清剿”前,分区主力部队和各县警卫团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避实击虚,挺进到日伪占领的地区和交通线上相机作战,先后袭击和攻克了唐家闸、聚星镇、古坝、七星镇等据点,并在双甸至岔河,马塘至掘港,林梓至白蒲公路上以及九总渡等处,伏击调动的日伪军。日伪“清剿”时,留在日伪“清乡”圈内的精干武装,依靠人民群众,灵活穿插,机动游击,使日伪合围、梳篦处处扑空。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粟裕“每月每乡捕杀一个敌人”的号召,拿起钉耙、锄头、铁叉袭击日伪军。跳到“清乡”圈外的主力部队,则积极寻找战机,不断打击日伪,有力地配合了“清乡”圈内军民的斗争。
  为了割断“清乡”区内外交通的联系,围歼抗日武装,制造抗日军民心理上的恐怖,4月下旬开始,日伪沿“清乡”区边沿构筑封锁线。以天生港为起点,沿公路、河道直至黄海边的鲍家坝,构筑起200余华里的竹篱笆,建起了许多碉堡、了望哨,封锁了大小口岸,仅留少数通道,派兵把守。东面占领了沿海市镇,封锁了陆上与海上交通。整个封锁线上,日伪设大检问所46个,小检问所100多个,配备所谓训练有素的检问人员450多人。日伪狂妄地宣称:“篱笆打成功,清乡便成功。”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四分区军民利用青纱帐和夜幕降临,不断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破击战。7月1日夜,在三分区(今泰州地区)的配合下,4万多群众和民兵一起出动,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的掩护下,于200多华里长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篱笆,到处火光冲天。日伪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无可奈何地看着惨淡经营了三个月的竹篱笆被毁殆尽,这就是震破敌胆、名扬苏中的“火烧竹篱笆”。
  四分区军民在反日伪“军事清剿”、反封锁线的斗争中,还大力开展了锄奸活动,兴起了群众性的游击战,采取盯梢、诱捕、“扎粽子”、“包馄饨”、“背娘舅”、“鹰捉鸡”、“赶鸡入窝”等办法捕杀奸特,使其陷入抗日军民布下的天罗地网。短枪队英勇机智,深入虎穴捕杀敌伪重要“清乡”人员,使其坐立不安,骄横气焰有所收敛,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1943年6月,日伪继“军事清乡”后,转入以“强化编查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企图摧毁我抗日政权,强制推行保甲制度,实现对广大农村的伪化统治。日伪使用血腥镇压的手段,妄图迫使抗日军民屈服。7月24日至26日,日伪在南通县十总店一带“驻剿”,活埋群众53人。在如皋县童家甸一带亦有大批群众惨遭杀戮。为了击破日伪“强化编查保甲”的阴谋,四分区军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日伪集中兵力将一个地区封锁起来编查时,身份已经公开的党员、干部和青壮年临时转移,留下老弱敷衍搪塞。区队、基干民兵在封锁圈边沿开展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等袭扰日伪。日伪军一撤离,干部立即回到原地慰问群众,抚恤、救济受难者,公祭坚贞不屈、光荣牺牲的干部群众。在靠近日伪据点的地方,控制“两面派”乡、保长,搞慢编、乱编、假编。动员群众将门户牌烧掉。同时针对一些人的动摇、妥协的思想和行为,开展了群众性的反维持斗争。到1943年9月底,日伪编查保甲的工作几乎陷于停顿。据不完全统计,全分区烧门户牌7万多张,户口册5万多页,镇压日伪保甲编查人员53人。
  为了进一步打击日伪,8月15日起,我抗日军民对“清乡”区内的日伪发动了一次全面政治攻势,写警告书、劝告信,散发《“清乡”人员自新条例》等,接着又在9月6日至18日,发动了全面的军政攻势,主力分路袭击日伪据点和封锁线,短枪队和游击队深入据点除汉奸缴枪支,民兵、群众在据点附近举行武装示威。伪方人员在广大军民的强大攻势下,纷纷向我自首,自首者达891人,伪政工人员大批逃亡。就在反日伪第一期“清乡”斗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奉命打入伪军的地方抗日武装汤景延团(简称“汤团”),根据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的决定,于1943年9月29日夜,在各个驻地同时暴动成功,胜利地回到了根据地,成功地演出了一幕新的“木马计”。
  (三)
  日伪在费时6个月的第一期“清乡”宣告破产后,接着又搞了3个月的“延期清乡”。1944年1月,日伪“延期清乡”局部得逞后,又开始了所谓“高度清乡”,深入中心区,增筑据点,实行分割封锁,压缩我抗日军民的活动范围。在尖锐、残酷的斗争中,一些领导干部被捕杀,反“清乡”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针对新的形势,苏中区党委和四地委明确提出了坚持继续斗争的策略。四分区军民贯彻新的斗争策略,在坚持公开武装斗争的前提下,开展了反抽训壮丁、反自首、反伪捐等多种辅助斗争,不断打击、消耗日伪军的有生力量,终于扭转了不利局面,达到了坚持原地斗争,保存有生力量,休整自己,准备反击的目的。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从1944年5月下旬到10月,陶勇、姬鹏飞、季方、梁灵光等率领四分区党政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以军事胜利为先导,对日伪展开了强大的夏秋季军政攻势。5月,四分区特务四团穿过日伪封锁线,进入“清乡”区作战,先后攻克童家甸、竖河镇敌据点,揭开了反据点斗争的序幕,标志着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反击日伪的新阶段。
  6月下旬,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参加车桥战役后,奉命回四分区作战。23日,七团在耙齿凌附近与日伪军遭遇,将日伪军全部歼灭,日军中队长加藤大尉亦被击毙。这是苏中继车桥战役后取得的又一大捷。26日,特务四团在七团的配合下攻克南坎据点,毙来援的驻掘港的日军中队长丹木以下10名。南坎的攻克,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对反“清乡”斗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夏季攻势中,四分区军民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破击战。7月初,主力部队掩护南通县上万群众在南通城郊和平潮、姜灶、北刘桥等地,拆毁桥梁40座,破坏公路多处,缴获大量电线,使唐家闸与南通城之间的电话中断,南通城断电3天。东南警卫团掩护群众破坏了久隆、汇龙、三厂、四甲、昌四等处的公路、电线,拆毁桥梁7座,同时还袭击、攻克、逼退了一批日伪据点。据统计,全分区先后拔除了52个日伪据点,打破了日伪的分割封锁,扩大了抗日武装回旋的余地。
  秋季的反据点斗争较之夏季规模更大,发动的群众也更广泛。8月底,如皋县警卫团在民兵、群众配合下首先在汤园区攻下杨家码头据点,而后出其不意地攻击靴筒池据点,击伤前来增援的伪军团长朱开聪。汤园区杨曹乡的一支以贫苦窑工为骨干的民兵队伍,在日伪据点包围中顽强坚持原地斗争。日伪哀叹:“宁过九条江,不进杨曹乡。”秋季攻势中,杨曹乡民兵、群众围困三角渡据点,封锁出路,断绝粮草,破坏水源,同时发起政治攻势,三角渡据点伪军少粮缺水,被迫撤走。东南地区富南等乡民兵、群众从7月下旬就开始围困富安镇据点。入秋发动了数千群众,抽桥断坝,耕翻大路断绝富安镇与其他据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白天组织神枪手有效地杀伤敢于越出据点工事的日伪军,夜间不断地进行袭扰,终于迫使日伪军于10月22日从富安镇据点撤走。
  1944年的夏秋季以反据点为中心的军政攻势,战果辉煌,大大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至此,日伪“清乡”已是纸上谈兵。全分区军民经过二年多的浴血奋战,作战26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人,其中日军700多人,缴获枪械2700余支,终于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四)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当时整个国内抗日战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离不开新四军一师主力和兄弟分区军民的支援、配合。但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主要还是靠四分区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和广泛参与。1983年粟裕同志为纪念这场斗争40周年的题词是“人民斗争的胜利"。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确实是四分区军民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结果,全分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从主力、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以至平民百姓,真正做到“党员军事化,农村兵营化”。一个日本军官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新四军之长处,不在军事力与经济力而在其组织力",它"有浓厚的土著性,即武装之农民”。
  为夺取这场斗争的胜利,四分区军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人民群众死难近万,我军伤亡近千,严昌荣、殷逸、王澄三位团长和鲍志椿团政委英勇牺牲,县、区、乡干部牺牲100多人。在这场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率领区游击队英勇杀敌,负伤被俘后坚贞不屈的区长白桐本,延安《解放日报》曾以《人民领袖白桐本》为题报道其英勇事迹;舍己救人,负伤后仍奋力救援战士脱险,自己英勇牺牲的区财粮股长王少直;负重伤后不肯被抬走,要别人扛走机枪,被俘后英勇就义的机枪班长高峰;打入敌军营垒,完成任务胜利撤出,后又在战斗中被俘壮烈牺牲的共产党员汤景延;打入敌特机关,送回重要情报的女共产党员马世和;英勇善战,率部屡歼日军,被誉为“江海勇士”的营长李兆培;百发百中,一人在反“清乡”中击毙日军36名的“一等神枪手”王祥;与敌拼刺刀,一人在一次战斗中接连刺死5名日军的“战斗英雄”张志堂;率民兵长期围困袭扰敌据点,最后将日伪军逼走,获“一等民兵英雄”称号的民兵队长何凤升;伏击日伪军,被授予“父子英雄”锦旗的民兵队长龚友山和他的儿子龚楚桥:神出鬼没,使敌丧胆的短枪队长杨勇伟、赵一德;率队员化装进据点,击毙5名日军并缴获“九六”式机枪的短枪队小队长黄士奇……
  在60年后的今天回顾抗战期间苏中四分区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仍然令人震撼不已。直接组织领导和指挥这场斗争的陈毅、粟裕、姬鹏飞、陶勇、钟民等革命前辈永远令人景仰: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永远令人怀念和学习;日本侵略者及汉奸汪精卫们在“清乡”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不可饶恕:苏中四分区军民当年在这场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革命意志、崇高爱国热情和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