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期●特稿●

为何丑化英雄?

作者:蒋冰海

    
  看了浙江大型文学双月刊《江南》今年第1期刊登歪曲历史,混淆是非,美丑颠倒的小说《沙家浜》,只要有点正义感、有点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慨!
  为什么当今会出现此类作品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有股反说思潮。近几年来,我国文化界就有那么一些人,以“敢作敢想”为幌子,专唱反调:你赞美英雄先进人物,他们偏要往其脸上抹黑,加以丑化;你批判丑类,他们却硬要往其脸上贴金,加以美化。这是一种错误世界观与立场的顽强表现。小说《沙家浜》的创作态度和方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正是在这种思潮泛滥下,不仅阿庆嫂、郭建光等英雄形象被丑化得不成样子,而且连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屡遭某些人这样那样的污蔑;相反,汉奸汪精卫、周作人之流,却有人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罪责,往他们脸上抹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空气相当宽松,这当然有利于学术繁荣和文艺创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上确有那么一些人,借口所谓创作自由,甚至连创作起码的道德底线全不顾,有意制造种种奇文怪事,混淆视听,对社会造成很坏影响,尤其是对缺乏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广大青少年,毒害更大。对这类所谓作品,我们必须予以抵制和批评。
  二、打着“人性化”的幌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因此,人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具体性。我国过去有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把人性等同于阶级性,这是不科学的。但是,人的社会属性毕竟是人性的现实基础和决定性因素,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小说《沙家浜》的作者打着“人性化”的招牌,说什么他的写作是从“人性化”的关系虚构出来,进行新的创作”;小说的编辑也认为“小说完全是从生活中人的真实情感出发”,是“一个试验性的理性创作”。可事实上这部小说通篇所写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关系,充满了丑恶的表演。所谓“人性”和“人的真实情感”,实际上只剩下一个赤裸裸的“性”。这种描写,完全是对革命者人格的歪曲。
  三、迎合低级趣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也不健全,就人的精神素质来说,总体水平也不够高,有些人喜欢低级下流的东西,这并不奇怪。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决不能一味投其所好,迎合落后心态,而应用美好的向上的精神去感染人,教育人。小说《沙家浜》却反其道而行之,极尽美丑颠倒之能事,还自认为这才是合乎“人性”,这才是“人的真实情感”。作者之所以要拿京剧《沙家浜》开涮,就是因为《沙家浜》是名作,拿它制造“奇谈",更能起到轰动效应,既容易捞名,又可以获利。要知道,社会是非自有公道,邪道毕竟是行不通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每位进步文化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先进文化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斗争形式也会多种多样,我们应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