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期●特稿●

与《江南》主编商榷

作者:张山明

   
  小说《沙家浜》歪曲抗日战争史。丑化抗日军民,宣扬“风流”色情的腐朽生活,伤害群众的民族感情,理所当然地受到许多新四军老战士、沙家浜部队官兵以及一切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的批判、声讨和抗议。
  特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但没有看到作者、编者有任何悔改反思、自我批评的表现,相反却看到了一些为该小说百般辩解的报道。
  发表该小说的《江南)杂志主编张晓明说:“这只是一篇和样板戏《沙家浜》同名的小说,众所周知,样板戏《沙家派》是一个“高大全”的精神产品,是不符合历史环境的产品,靠吃吃喝喝、靠斗智斗勇,能打败日本鬼子吗?我们这个小说只是一个试验性的、否定这种“高大全”的形式的文艺创作,作者只是从人性化的角度.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创作……
  但是,这样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
  京剧《沙家浜》(前身为沪剧《芦荡火种》)是根据历史真实,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什么地方“不符合历史环境”、是创作人员有意“拔高、扩大、求全”编写出来的?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列宁论文学艺术》一文中也提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
  京剧《沙家浜》和小说《沙家浜》,哪个不符合历史环境,哪个背离了马列主义有关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清二楚吗?令人不解的是,《江南》主编说“靠吃吃喝喝、靠斗智斗勇,能打败日本鬼子吗?”不错,靠吃吃喝喝"确实不能打败日本鬼子,问题是京剧《沙家派》里,“吃吃喝喝”表现在哪里?大概就是指:郭建光的唱词“每日三餐有鱼虾”,沙奶奶的唱词“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和乡亲们送年糕给伤病员这些情节吧?众所周知阳澄湖畔群众下湖捕鱼捉虾给伤病员补充营养,要伤病员吃饱饭,吃几块年糕,早日恢复健康,这本是很平常、很自然、完全“符合历史环境”的事儿,怎么能说成是“吃吃喝喝”呢?
  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都知道,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人民子弟兵和基本群众生活是很艰苦的,受饥受寒是经常发生的。那时候,真正吃吃喝喝的人是有的,那就是进行烧杀抢掠的日寇、汉奸、“和平军”和鱼肉人民的土匪部队,以及那些国民党统治区的军阀政客、贪官污吏、发国难财的一伙人。记得当年在国民党统治区报刊上曾经报道过《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新闻。小说《沙家浜》把具有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光荣传统的新四军伤病员硬说成“吃吃喝喝”。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至于说到“靠斗智斗勇,能打败日本鬼子吗?”这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江南》主编用反问语,持否定观点,但我却不能苟同。中文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谁都知道,新四军伤病员、地下党和爱国同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敌强我弱,力量悬殊,敌、伪、顽、匪有时还会联合夹击我新四军及其伤病员,不靠斗智斗勇,能够保存自己,生存下来吗?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壮大起来吗?
  能够战胜强大凶恶的国内外敌人吗?
  该刊主编口口声声说“样板戏《沙家浜》”。这就把该剧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文化革命旗手江青”捆绑在一起了。谁说不是“高大全”?谁说不应该“否定”?谁说不可以用小说(《沙家浜》“从人性化的角度,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作"来"试验”一下呢?但事实是“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5月16日,而沪剧(碧水红旗》始演于1960年1月,修改本沪剧《芦荡火种》于1963年3月在沪重演。京剧《沙家浜》始演于1964年2月,同年在北京会演并由毛主席正式定名。江青见毛主席1964年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就贪天之功为己功,强行为该剧贴上“江记”“样板戏"的标签。今天,岂能以此作为“否定"京剧《沙家浜》的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经四十多年演出实践证明:它们是洋溢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的文艺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善结合的舞台艺术;是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经典戏剧:是颇具审美要求的真、善、美的精湛创作。小说《沙家浜》的作者和编者硬要“否定”它,硬要“试验”它,其结果恰恰走到了真、善、美的对立面,出台了那样不堪入目的假、恶、丑的劣作,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谓“理性创作”的成果吗?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将戏剧与小说相比较,相对照,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谁优谁劣?难道还不是一目了然吗!
  文学作品离不开人性的表现,然而这人性,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物属性和自然属性,应该表现社会人们的人性美(包括“五爱”、正义、理想、道德、人类尊严等),以达到感染人、陶冶人、潜移默化的目的。当然文学作品也可以反映一些丑恶、卑劣、畸形片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但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和鞭挞,以维护真正的人性美,反对那些“人性丑”,起到反衬和对比的作用。
  小说《沙家浜》中所谓“人性化”的描述,除了“性”内容外,有多少“人”的尊严呢?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被糟蹋得如此地步,还有何“人性”可言?
  如果小说《沙家浜》是一种“试验”产品的话,那么这种试验肯定是失败了,它已经激起群众的广泛义愤。希望小说作者和编者能够虚心接受广大群众的批评,倾听大众的呼声,深刻检查这一严重的政治性错误,接受教训,转变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到人民大众的民族正义方面来,站到和亿万群众同心同德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