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期●人物●

书生儒将公仆梁灵光

作者:潘亚暾

  梁灵光少年时代投身革命,曾任教师、记者、编辑;本是一介书生,却被“逼上梁山”,成为勇士、儒将;从厦门市长到广东省长,做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公仆。政绩斐然,有口皆碑。离休十载,头衔七八十成了大忙人,迄今仍然离而不休,奉献社会。
  (一)
  1916年初冬,梁灵光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鳌顶村一个儒商家庭。他自小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勤学苦读,品学兼优。惜其父英年早逝,其母要他继承父业,弃学经商。适其长兄梁披云留学归来,带他去上海继续升学。
  梁披云翁现年九十有六,三年前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亲任会长。他原名梁龙光,号雪予,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继留学扶桑,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四十年代初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海疆大学校长,创办黎明中学,后到南洋诸岛办学,前后历时六十载,声教远被海内外。抗战军兴,他毅然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抗敌护侨,卫我邦家。翁1970年卜居澳门,出任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儒商学会荣誉会长,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尽心尽力。
  灵光读高中时,正值东北沦陷、华北垂危,他热血沸腾,忧国忧民,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救亡活动,后被学校当局以“严重违反校规”为由开除学籍。他自沪返厦后,在《平话》杂志任编辑,发表了大量时评、短论和散文、随笔,抨击国民党当局,影响很大。后来,他写了一篇“华北问题”的专论,日本驻厦领事馆向市政府提出抗议,《平话》杂志终遭查封。为了力争读大学,他便由厦返沪,寄宿于暨南大学,积极投身学运。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他随暨南大学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在火车上恰好遇到一位暨大女生朱含章,他们畅谈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相遇相识而相知,在白色恐怖中结下战斗的友谊,终经战火的洗礼而结成连理。梁灵光对当时的记者说:“她在荷枪实弹的气势汹汹的宪兵面前,不怕凶险毫无惧色的神态令我十分敬佩。
  1936年6月,梁灵光在上海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觉,并开始监视,他便逃亡马来西亚投靠其兄梁龙光。不意其兄因任《益世报》总编辑获罪殖民当局而转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任某华校中学校长,但他事前已安排灵光到马来亚尊孔中学任教。期间,灵光组建了“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和“雪兰莪邦反帝大联盟”,并被这些组织推选为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共赴国难。他以《南洋商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回到上海,遇到地下党员李亚群,向他传达了中共中央对时局的指示,要求他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青年梁灵光奉命来到苏北,参加了江苏省民众抗日自卫队独立第一支队(代号为抗战支队)。1940年该支队改编为苏北第二纵队,灵光任二支队队长,不久,转到新四军挺进纵队工作。同年8月被任命为抗日根据地如皋县县长,并加入中共。11月被任命为江苏重镇南通县县长兼县保安旅旅长。他自告奋勇,只带秘书、警卫各一人,来个里应外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南通县,顺利地接管了国民党政权和县保安旅,开辟了南通的新局面。1943年秋,他升任苏中四分区专员,与地委书记姬鹏飞、分区司令陶勇等领导军民浴血奋战,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扫荡”、“清剿”和“清乡”,战功赫赫,政绩辉煌,迄今苏北人、民仍深深怀念这位文武双全的英雄。
  (二)
  日本投降后,内战又起,蒋管区民不聊生,奋起反对内战。在此形势下,1946年7月,华中野战军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灵光长期从事地方武装斗争和地方政权建设,深获群众拥戴,经验十分丰富,所以粟裕司令员对他说:“主力部队不久可能作战略转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敌后坚持要靠地方武装。组织上决定你到新成立的华中九分区(即原来的苏中四分区)担任司令。”粟裕没看错,付予重任,灵光也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重托。1947 年5月,灵光指挥分区主力越过敌人封锁线,袭击灵甸港,在不到12小时内大获全胜,打出了军威,使敌军闻风丧胆。这是分区七团成立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获得陈毅、粟裕传令嘉奖。在九分区成立的一年半中,脱产武装由1600余人扩大到16000多人,大小战斗数百次,歼敌数以万计。灵光所率部队于1948年初由地方部队荣升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他被任命为十一纵队三十三旅旅长;不久,晋升为纵队副参谋长,主管司令部日常工作。在淮海战役后,该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梁任军参谋长。在渡江战役中,他任该军渡江总指挥,成功抢渡天险,直插无锡,并参加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他又奉命组建人闽先遣部队,进军福建,所向披靡。在解放厦门前夕,灵光被调离部队,出任厦门市市长。
  (三)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灵光于当天下午进驻,第三天按既定计划接管政权,一切井然有序,市民欢天喜地。在他主政三年里,政经文教治安方方面面都获好评,政绩骄人,有口皆碑。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他领导下兴建了联接厦门与集美的海堤。这一伟大工程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闽南父兄,震撼了海内外侨胞,震惊了国内外敌人,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影响极其深远。
  1952年冬,梁灵光先后升任福建省工业厅长、省委工交部长等职务。1956 年春被补选为副省长,主管省府日常工作,并分管经济战线。1977 年冬上调国家轻工业部任部长。灵光在闽整整二十八年,除兴建海堤外,还参与兴建鹰厦铁路,成为出色的“后勤部长”;在他的建议 下还兴建了南(平)福(州)铁路,结束了福建没有“寸铁”的历史,并兴建了三明重工业基地,为八闽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福建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然而,这样的大好人大功臣却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当了七年“囚徒”,被关进“走资派集中营”,经受几十次的批斗和游街示众,还祸及妻女(两个女儿),受尽无情打击和残酷斗争。忠心耿耿铁骨铮铮的梁灵光并没有低头认罪,凭他的智慧和勇气,坚决与“造反派”斗争到底,终于在1975年获得解放。对此,他无悔无怨亦无愧,只说:“决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经此九死一生的磨难,梁灵光更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对极左路线深恶痛绝,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为更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改革开放伊始,1980年11月他和任仲夷受命南下,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书记、市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抓广州工作:一抓党内外民主生活正常化;二抓扭转经济落后状况;三抓肃清极左路线流毒。于是大出高招:一是减少商品流通环节,放开农贸市场,把经济搞活;二是放开物价;三是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上高招开创了全国先河,繁荣了市场,改善了市民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受到了上下左右和境外国外的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深人基层明察暗访,了解了“胥民”(长期水上居民)的困苦,责成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蛋民”的用水问题。帮助他们迁上陆地居住,过上幸福生活。一-年后,他被选为广东省长,与任仲夷第一书记成为最佳拍挡。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调动侨乡无穷的潜力,特区特办,创新突破,使广东经济跃上高速道,走在全国最前列。时至今日,广东人民仍敬佩、爱戴、感谢任、梁二公。他俩勇为天下先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广东人民心里,也索回在华侨侨眷侨属心里。
  众所周知,广东是中国“侨”字号第一大省,粤籍在境外海外多达2400万人,加上在粤亲属1200万人,合计共3600万人,占广东总人口一半,为全国之冠。有的县市在外人口比在本土的还多,如著名的台山市等。这是广东的一大优势,只要把这一半人调动起来,便能发挥极大作用。灵光作为归侨省长,义不容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他全面落实侨务政策,推倒强加在“侨”字号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平反冤假错案;归还被侵占的祖屋侨房,使海内外侨胞增强有国有家之归属感。一时海外侨胞回国观光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进而铺路搭桥,引进投资,如霍英东投资白天鹅,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风起云涌,席卷全省。
  与此同时,解决高知住房,安排“侨"字号子女上学和就业,还妥善安置了10万印支难民。他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邓小平“要敢想敢闯”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指示,一切经过试验,稳步前进,为广东初期的改革开放作出贡献,也为以后的持续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广东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省份。
  (五)
  梁老长期来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生活极其俭朴:更注重以德治身,不论是艰难岁月高官生涯,还是太平盛世。他都廉洁奉公,崇诚信,尚清誉重操守,两袖清风,并以此为乐。早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至出任厦门市长期间,部队和地方都实行供给制。他本人历任团、师、军一级领导干部,每月除伙食费外,仅领5元津贴费。1952年底,全国实行低薪制,他自报为10级(地、师最高级),华东局批为9级(省、军级)。按福州6类物价区计算,每月为252元。1956年,中央通知为照顾11级以下干部收人不多,全国10级以上干部工资不再调整。1977年冬,他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后,部党组一致要求给他升级,他却坚持让给一位刚从 司局长提起来的副部长。一直到1991年底,全国工资调整,广东省规定,所有干部普遍升一级,而1985年后未升级的可再加一级,最后中央组织部批下来,他和杨康华再加一级。1996年6月,他的工资补贴全部也仅1600余元。他任广东省长后,于1983年- 1991年兼任暨南大学校长、副董事长;19861988年兼任香港中旅集团第一任董事长(主要创办深圳华侨城),他都按照中央规定,没有拿过这两个单位的分文工资,也没有拿过任何补贴。廉洁如此,实属罕见。他德高望重,深孚众望;晚霞满天,饮誉四海。
  (六)
  1985年9月,梁老改任广东省顾委会主任,1988 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侨委会副主任(主任是他的老上司叶飞将军)。
  期间,他参与修订《保护归侨侨眷权益法》和起草《华侨捐赠法》,并先后三次出访欧美十五个国家,考察侨情,慰问侨胞,广泛接触广大华侨华人,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帮助解决委内瑞拉上万侨胞的护照问题。
  为了家乡永春的经济建设,他跟其长兄出访马来西亚;为了闽粤两省经济互补互助互利,他创建了广东省闽南经济促进会;为了报答家乡父老和长兄的养育之恩,他80多岁时还出任黎明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不辞辛劳地奔走于闽粤之间,冒着酷暑出访菲岛,决心把黎大办好,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潘亚敏为暨南大学教授、国际儒商学会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