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期●随感录●

千的学问

作者:季音

  
  
  电视连续剧《唐太宗李世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由于它对观众颇有启发,因而收视率甚高。李世民是历史上有伟大建树的帝王之一,他开创了被史学界称为盛唐的辉煌年代,受到后人的称颂。
  李世民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重视“纳谏”,注意听取批评建议。他酷爱弓箭,藏有几十把好弓。有一天,他请一个著名的工匠来鉴别。工匠仔细看了以后,指出这些弓箭都不算是最好的,并说出了一番道理。李世民听了大为感慨,说:“我用弓箭定天下,想不到还不真正懂得弓箭,何况天下的事,我怎么能都懂得呢?”当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就有了纳谏的自觉性。他问谏议大夫魏征,人君怎样才能明察天下事,不至被蒙蔽呢?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说,遇事要多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李世民接受了这个忠告,在处理朝政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他执政23年中取得许多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听取下边的批评,特别是尖锐刺耳的批评,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一次,魏征当廷与唐太宗据理力争,弄得他下不来台,回到宫里后,李世民怒气冲冲地说:“魏征常常当众侮辱我,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下佬!”但过后他很快就把怒气平息了,因为他从内心里知道,魏征是真正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的忠臣。公元643年,兔征子衣冠:用史作镜工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如此见解,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历史上—些有见地的改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为政者要多接触实际,多听取各万W的L见。汉朝桓宽在《盐铁论·剌议》里有几句精辟的话:“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多看多听,才能视野博大,知识丰富,如果拒绝批评建议,闭目塞听,个人独断专行,必然陷于孤立。
  确实,历史是一面镜子,经常照照,会使人更清醒。回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曾出现种种重大失误,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最高决策者不“听”不同意见,犯了“拒谏者塞”的大忌。1957年整风运动,许多好心人响应党的号召,对党和国家提出批评建议,不料竟把他们打成右派,50多万知识分子横遭厄运,从此言路堵塞,祸莫大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再强调,决策要民主化、科学化,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把决策建立在广泛听取人民意见的基础上。如今,各项重大决策的出台,大都事先层层倾听意见,反复论证,务求切合实际,从而避免了政策上的失误,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们面临一个又一个新矛盾与新问题,讲究“听”的学问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发扬民主,尊重民意,切实在“听”上下工夫,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必能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