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期●青少年绿洲●
难忘的面试
作者:贾华岳
我是1946年至1948年就读于如皋中学的,转眼已是50多年了。现在的我,真似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所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的母校已经升格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母校80年来,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校友中人才辈出,我为校友们感到由衷的荣耀。
往事如烟,能回忆起的人和事已经寥寥,只有那幢两层砖木结构的三上三下的楼房还在我记忆之中,楼下是我们的教室,楼上是老师和校长的办公室。现楼房不存,已在遗址上建成平房。当年我们在此读书,早进晚归,只觉得它巍峨高大,庄严,神秘。楼前西边院墙角有一小木板门通向前面县政府大院。离木门不远处是南通专员刘伯厚和如皋县长叶胥朝的宿舍。当时的校长是被陈毅军长誉为“苏中君子”的何景平,副校长是老红军顾挹芗。刘伯厚和叶胥朝兼任如皋中学名誉校长,他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我们的感觉犹如是德高望重的长辈。
我初识叶胥朝和顾挹芗是在1943年,当时他俩担任苏中军区抗日第一临时中学的正、副校。当年这类学校是为新四军培养政治、文化、宣传方面的后备力量而创办的。我报考该校时,是他俩对我进行面试的,题目比较特殊,至今我仍印象深刻。售他俩问:“农民为什么要经常翻山芋藤?为什么还要经常割去山芋的嫩头?
我回答:“因为每根每节山芋藤上都有一些小白根,经常翻山芋藤,就弄断了这些小白根,免得这些小白根和山芋藤嫩头消耗阳光、雨露和土壤供给山芋藤总根的营养,而使山芋收获减少,甚至无收。”
他俩又问:“你好好地想想,能用你讲的这番道理,比喻一件事吗?”
我回答:我们这里是新四军的根据地,军队、老师学生和乡村干部,天天奔东村、走西庄,用贴标语、说快板、站识字岗、扭秧歌、唱《杨柳青》小调、演锄奸活报剧等方式方法,宣传抗日救国、反“清乡”、反“扫荡”和在公路上挖暗沟、埋地雷,在大树和屋顶上放暗哨,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坚壁清野,这一切就像经常要翻山芋藤与经常割去山芋藤嫩头的道理一样,总的目的是集中所有人力、物力,包括粮食、枪支、弹药等去进行抗日救国,争取抗日战争的更大胜利。
两位校长听了我这个考生的回答,盯住我仔细地看了好一会儿,接着有一位笑眯眯地走过来,抚着我的头发,拍打我的肩膀,说:“小鬼,我们同意你到抗中来读书了。你怕不怕吃苦?”我起立,响亮地回答了“不怕”二字后,其中一位亲切地对着我胸前捶了两下子,笑着嘱咐我:“只有刻苦学习,将来才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