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毛泽东对发展新四军和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作者:邬正洪

习近平在论述毛泽东一生伟大贡献时指出:“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今天,我们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我想联系新四军的斗争历史谈谈体会。

毛泽东一系列指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策,为发展新四军和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规划了正确的战略部署

新四军成立后,毛泽东对发展新四军进行战略性统筹指导,于1938215日致电项英、陈毅,明确指出:新四军应“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争。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是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

54日,毛泽东又致电项英,发出了新四军应《放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也称第一个“五四指示”。这是一个关于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电文指出:“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这就要求新四军敢于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限制,进一步东进北上,向沦陷区发展,向一切有利开展游击战争的地区发展。

同时,毛泽东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要求游击队不但在山区平原上发展游击战争,而且应在河湖港汊地带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抗日根据地。他说:“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缺少了这一方面,无异供给敌人以水上交通的便利,是抗日战争战略计划的一个缺陷,应该及时地补足之。”这就给新四军充分利用水网地带开展游击战争指明了发展方向,增强了战斗的信心。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新四军各支队经过整训后,陆续奔赴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62日,毛泽东再致电项英,电文指出:“根据战争的实际经验,凡敌后无友军地区,我军均可派队活动,不但太湖以北、吴淞江以西广大地区,即长江以北到将来力能顺及时,亦应派出一小支队。”这个指示就是要新四军放手在敌后活动,大胆在敌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

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提出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战区和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发展敌后游击战争。会议确定敌后抗战总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华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新四军要把大力发展华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作为根本任务。

19392月,周恩来受毛泽东和党中央委托,亲自到新四军军部,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周恩来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045日,毛泽东在《发展华中根据地的部署》电文中,把发展华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到“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他多次强调新四军领导必须切实贯彻这一战略部署。

毛泽东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四军的华中抗日斗争的发展和根据地建设,于194054日致电中共中央东南局,又称第二个“五四指示”(此文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毛泽东在电文中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发展……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毛泽东还指出对国民党顽固派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行针锋相对的办法和他们作坚决斗争。

毛泽东一系列指示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给新四军的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到1940年底,新四军部队发展到9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和不脱离生产的自卫武装数十万人,开创了以苏北为中心的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毛泽东和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基本上胜利实现了。

毛泽东亲自起草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提出发展浙东新的战略安排,扩大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新四军中流砥柱作用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在华中发动新的反共高潮局势,毛泽东立即发出“摩擦中心将移至华中”的警告,并且提醒处在国民党军队三面包围下的皖南新四军军部:“顽方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兵力向新四军军部地区进攻,因此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以免遭袭击,万不得已时可向苏南陈支队靠拢,再向苏北转移。”而项英仍犹豫不决,丧失了转移时机。

194116日,国民党顽固派果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转移途中,在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事先布置好的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除两千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前往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17日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最高峰。

面对这一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毛泽东同意刘少奇提出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意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1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这个命令由毛泽东亲自起草,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

同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发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抗议其反革命暴行,要求国民党当局以抗战大局为重、悬崖勒马,取消117日反动命令,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并拒绝出席参政会。

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国内外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等联名致信蒋介石,谴责政府当局对新四军迫害;冯玉祥等对蒋介石表示不满,支持共产党提出的十二条办法。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反共活动,蒋介石被迫在第二次参政会上表示,以后亦决无剿共之军事。这证明毛泽东、党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的方针是正确的,而且收到了成效。

新四军军部重建和新四军部队整编后,全体将士斗志昂扬。毛泽东明确指出,新四军“现在是直接受共产党中央统辖,不受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毛泽东、刘少奇都提出新四军要建设成为正规化党军,恢复和健全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工作机关,要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执行和完成共产党的政策和任务;加强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建设,为党为军培育人才,提高新四军的素质和战斗力。

为了扩大华中地区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毛泽东又提出发展浙东新的战略安排。毛泽东在给新四军军部电报中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地区,经过上海党在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为基础),中原局应指导上海党。”为贯彻毛泽东这一新的战略安排,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江南区党委,由谭震林任书记,统一领导苏南地区党政军工作,负责开辟浙东、浙西两地工作。谭震林请谭启龙回上海传达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上海浦东工委一方面坚持浦东抗战,一方面把掌握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有准备地渡海到浙东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姚江以北地区)敌后,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1943121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主力发展到2300余人,地方武装也有1300余人。在广大浙东人民的支持下,浙东游击纵队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也逐步扩展和巩固。到19451月,苏浙军区成立后,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浙东部队共作战643次,歼日伪军9197人,部队从900人发展到1万多人。根据地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28万,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完成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展浙东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在新四军和根据地不断发展的同时,日伪顽对我进攻也更疯狂了。日伪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残暴的“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和进攻,不但对我军停发经费,而且企图用经济封锁来困死根据地。根据地面临的困难,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我们团结广大人民,发扬党的革命传统,新四军和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一定能战胜。

为此,毛泽东又作出了指导战胜困难的一系列指示,如1943101日发出的《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指出:“这十项政策就是:第一,对敌斗争;第二,精兵简政;第三,统一领导;第四,拥政爱民;第五,发展生产;第六,整顿三风;第七,审查干部;第八,时事教育;第九,‘三三制’;第十,减租减息……认真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实行这个联系一致的十大政策,才能达到克服困难迎接光明之目的。但是只要全党同志认真地实行了十大政策,我们就一定能够造成许多有利条件,达到克服困难迎接光明之目的。”

在军事斗争上,毛泽东要求扩大根据地军队、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的整训,开展大练兵运动,增强战斗力;开展拥政爱民,使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去夺取反“扫荡”反“清乡”斗争胜利;对日军是坚决斗争,对蒋介石顽固派采取长期斗争、既不让又不攻的方针。

在政权建设上,进一步坚持“三三制”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党外人士团结合作,使广大人民拥护自己的政府,在政府领导下积极工作。

在经济工作上,毛泽东号召根据地军民要克服物质方面的严重困难,必须下决心自己动手,发展经济,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还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搞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既保障军队需要,又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把广大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毛泽东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毛泽东还要求根据地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和党的宣传工作,用多种形式进行时事教育。特别是通过党的整风运动,来进一步统一党内的思想,提高凝聚力、战斗力。

总之,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统一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新四军在一年中与日伪军作战4500次,粉碎日伪军千人以上的“扫荡”3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3.6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9300余人,攻克据点200余处,逐步扭转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困难局面。然后,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主动地、有计划地对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

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从最初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根据地,即苏中、苏南、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个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人,实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创造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