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6日,车桥战役胜利10天后,新四军一师暨苏中军区移师宝应县西安丰镇绿草荡一带。官兵们居住生活在农民家中,与乡亲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人。80年过去了,那一个个亲和的面容,印在他们的心中,让人怀念;那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特别是粟裕师长平易近人,心系百姓的几件往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
粟裕师长居住在固晋村的乐夕之家中,军务之余常与热情有加的乐家人及左邻右舍闲话家常,了解农事。一次,他听乐家老奶奶不停地唠叨:稻种没有,船也漏了,怎么办呢?粟裕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后经仔细打听,原来春耕在即,一些农户家中有的缺稻种,有的没水车,还有的农船要修理,等等。
了解情况后,粟裕当即找来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坚定地说:“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并研究决定由部队出面,为无钱购买稻种的农户安排贷款。经一户一户走访,确定了贷款数额;又一户一户办理手续,落实贷款到位。随后,粟裕又与乐立伟村长商量起水车、农船的事。乐村长觉得部队已经帮助解决了稻种贷款的事,而夹车、修船因缺少木料,不好意思再向部队张口。粟裕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个既省钱又可行的办法:军民齐行动,收集木料,夹车修船。
部队在捐出了一些饭桶、水桶、澡桶的同时,战士们到周边荒废的庙、庵拆来房梁、门窗。没几天,就筹集到了一批木料。接着,找来会木工活的战士,夹车的夹车,修船的修船。大一点的木材,用来夹车和补船,小一点的木材,做木划锹、小泥合子。不到半个月,修船20多只,夹车10多部,还制作了许多小农具。
夏收之时,指战员们又分工到户,起早带晚地帮助百姓抢收抢种。乡亲们无不称赞道:以前闹春荒,外出逃荒;今年闹春荒,新四军拓荒。真是人民的军队,处处为人民啊!
“乡亲们有需求,就要有求必应”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乡亲们则爱兵如己,踊跃送亲人参加新四军,每当送兵,总是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地夹道欢送。有抬轿的,有骑骡的,有乘船的……这年,固晋村乐廷善和乐振田参军。村民们他一言,你一语,怎样欢送呢?有人出点子,用骡子送。村里驴都没有,哪来骡?又有人脱口而出,向粟师长借马,那多气派。
村民们异口同声高喊:“乐村长去借!”见乡亲们热情这么高,乐立伟只好答应了下来。但转念一想,粟师长这么大的人物,能行吗?
乐立伟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乐夕之家(师部设在这里),见粟师长正在谈事,就在门口踌躇不前。不一会,被粟裕看见了,便招呼他进屋喝茶。
“有事?”“有事是有事,但不好意思说。”“快说,快说。”当乐立伟说出来意,粟裕一口答应:“乡亲们有需求,就要有求必应。”喜出望外的乐立伟又说道:“我们种田人,见马都害怕,平时更不敢骑,能不能借两匹老实一点的马。”“放心!放心!”粟裕当即叫来饲养员,吩咐道:“除了我那枣红马,再挑一匹温顺的白马,你和乡亲一道去送新兵。”
送兵途中,骑在马上的两个青年,精神抖擞,英俊潇洒。全村大人小孩前呼后拥,邻村男女老少人见人赞,羡慕不已……
“俺哥俩好,我的事,也是你的事”
部队行军打仗,官兵需要草鞋。而以往做草鞋用的全是草料,既不结实耐磨,又会硌脚磨脚。一次粟裕看见生长在水荡边的朱麻,突然有了主意:用朱麻做草鞋的筋,鞋子结实耐磨;再夹布条做草鞋沿口和后跟,鞋子就会柔软不硌脚。
于是,粟裕找来乐立伟,提出购买万斤朱麻。乐立伟一愣:万斤,可是个大数,哪有?粟裕笑哈哈地说道:“俺哥俩好,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乐立伟立马胸脯一拍,“有!一定有!”
转身,乐立伟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大家分头到附近的淮安、阜宁、射阳等地寻找卖家。得知阜宁凤谷村家家有朱麻,就挨家逐户交钱订货。解决了朱麻,又寻找布条卖家。最终在建湖益林的一家服装厂订够了货。材料备足,动手做鞋。所有驻军的村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掀起了为新四军做军鞋的热潮。老人们纳鞋底,小孩子捻布绳,妇女们打草鞋。七里八乡,比过年还忙。一时间,老人小孩会哼,大人会唱的卖油郎调《劝献鞋》歌,响彻四方:“慰问新四军呀,百姓喜洋洋。做些漂亮的鞋呀,表表我心肠。新年送年糕呀,部队情绪高。再送军鞋来啊,官兵飞快跑。今年慰劳鞋呀,家家自愿来。军民团结牢哦,打仗劲更足。鞋底要加厚,不可用丑布。做鞋来拥军,迎接总反攻……”
1944年12月,粟裕率4团、7团、特务1团7000多人和地方干部300多人南下苏浙,新建苏浙军区。临行,每个战士一双棉鞋、一双布鞋、四双草鞋。战士们笑眯眯地说:“大姑娘出嫁,也只有几双鞋。我们出征,比大姑娘出嫁的鞋还多呢!”
一师,在宝应大地上开辟抗日革命根据,使宝应被誉为“苏中小延安”。粟师长,在宝应大地上根植红色基因,宝应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