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期●专稿●

春来万象新 砥砺再奋进

——2024全国两会热点扫描

作者:郑蔚

 

月北京,春回大地。万众瞩目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相继在京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肩负人民重托,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全国两会已胜利完成了各项法定议程,凝心聚力,激扬起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力量。

过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这一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的词汇之一。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纷纷表示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生产力,它对今后打造自主创新产业链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很多行业或产业都迫切需要最新的科研成果赋能,以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围绕“双碳”目标,低碳、环保、可再生以及新能源替代材料等方面的需求非常大。从长远来看,化石能源终究会枯竭,因此要布局面向未来的可替代化石资源产品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通过扎实的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表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研发创新、科技引领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各地要在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并统筹好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今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李强总理还强调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走向因具有风向标意义,在全国两会上历来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5%左右的目标统筹考虑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因素,也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物价、就业、收入以及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符合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一个科学研判和指导性政策目标。这一目标设定既符合实际,又释放出提振信心底气、稳定发展预期的积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认为:“我们国家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因此,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我认为有基础、有信心。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高盛、软银等国际金融机构都上调了对中国今年的经济预期,表明这些机构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左右的目标,既符合实际又有利于提振预期。”

顶层设计“人工智能+”行动

如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我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这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国家应充分发挥场景优势,推动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发展,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与传统产业实现“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说,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我认为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除了突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有布局、有组织的科研外,一定不能忽略科学的本质。科学发现根本上是受好奇心驱动的,是由个体科学家推动发展的。所以,真正作出更多原创性的科学贡献,更有赖于充分发挥每个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探索。而要想支持这样的基础研究,科学界需要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学术生态体系,无论是在资源配置还是在评估标准等方面,千万不能“一刀切”,要采用分类管理,鼓励多元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连续多年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而奔走呼吁,但他的一个总体感受是:“减负喊了几年了,年轻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他说,不少青年科技人员反映,“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似乎是越“破”越“唯”,而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依然存在。如今“帽子”(指头衔或称号)的花样和数量都比以前更多了。更糟糕的是,职业晋升、组织团队、申请项目时会默认没有“帽子”就没有机会。他建议切实减少“帽子”的类型和数量,尽量不把“帽子”作为指标。让“帽子”和待遇脱钩,避免用人单位根据“帽子”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负担。

司法坚持为民宗旨

审议两院工作报告时,会场掌声不断。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腐败犯罪依法严惩,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4万件2.7万人,同比增长19.9%,依法惩处沈德咏、盛光祖、李文喜等30名原中管干部,赃款赃物一律追缴。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严惩多次、巨额、向多人行贿犯罪。审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没收违法所得特别程序案38件,追缴违法所得4.5亿元及价值数亿元房产等,坚决打破腐败分子“一人逃亡、全家得利”的迷梦。

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人民法院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23年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如,对“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的倪笃群,线上“隔空猥亵”线下威逼强奸的王小山、孙保昌等,依法判处死刑。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依法从严惩治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起诉6.1万人。突出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窃、诈骗、毒品犯罪,起诉35万人。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命案积案攻坚,最高检对蒋四兴、薛三元锤杀船员等137起发案20年以上的命案依法核准追诉,让正义虽久必至、虽远必达。

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万人,同比上升9.3%;已起诉1.8万人,其中原省部级干部25人。积极参与行业性、系统性腐败治理,分别起诉金融、医疗领域职务犯罪348人和580人;指导湖北检察机关办理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已起诉中国足协原主席陈戌源等15人。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证券合规制度

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5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就经济热点话题,详解政策未来走向。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代表委员和会外中小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吴清说,证监会要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监会最重要的中心任务。他强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创新规律、尊重法律、尊重契约、尊重国际通行的技术规范。下一步的监管工作的重点,就是“强”和“严”。他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把入口。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其次,加强上市后监管,一是防假打假,二是规范减持,三是推动分红。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证监会还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等。再者,将把加大退市力度付诸行动,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

如何尽快恢复投资者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认为,产生大案要案的根源在于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缺失。因此好的监管体系,不在于查处了多少大案要案,而在于不发生大案要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要加大发行人的诚信责任,还要严格追究中介机构把关责任。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中介机构违法失职行为,督促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关注养老育儿减税话题

每逢全国两会,民生话题总是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2.1亿,占全国人口的15.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新推出的健全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连串举措,受到代表委员点赞。

在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家庭病床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建议,制订家庭病床服务及报销的指导性意见,就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报销标准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本着满足符合临床医学规律,满足基本需求的原则,调整和制订相应报销目录等。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融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让家庭病床更加贴近百姓实际需求。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较上年减少208万,新出生人口仅902万,为1949年来最低水平。关于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的讨论,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华田教授提议,努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在法律层面明确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适当调低我国结婚的法定最低年龄,建议修改为男女均不早于18周岁;保障非婚生子女的落户、上学等相关权益,保护单身女性生育权;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户籍限制,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生育支持政策。二是降低养育成本。比如发放育儿补贴和个税减免;延长女性带薪“育产假”达2年,直到孩子上幼儿园;降低教育费用,建议实施十年制义务教育等。

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张齐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的建议,包括推动建立父亲育儿假期制度、建立分级共担育儿假期成本机制、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等。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还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让税收红利精准直达普通收入人群。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距离上次个税起征点提高,已经过去6年,因此建议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她指出,较低的个税起征点使企业涨薪时普通员工获利的部分远少于企业支出的成本,降低员工获得感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支持这一建议。他说,起征点提高后,直接带来一大群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增加会带来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通过流转增加的财政税收也会提高。

(编辑 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