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期●卷首语●

给孩子们上好“爱国第一课”

作者:陈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在校生2.93亿人。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立爱国志,育爱国情,强爱国能,奋力书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崭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精忠报国、以身许国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激荡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苦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然而,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深沉爱国情怀,始终将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凝聚在一起。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怀升华为高度的民族自觉,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继而与反共反人民的蒋家王朝浴血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随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谱写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动人凯歌。如今,山河壮丽,神州祥和。我们更要以史为鉴,在新时代持续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责任。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具体学科和各类教材中,用法律法规、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等多样化素材生动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为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创造良好文化氛围。要丰富教育形式让爱国情感入脑入心,将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要讲清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怎样爱国,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社团、志愿服务等具体活动中去。

唯有推动多方参与,才能凝聚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以系统化思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系统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守好责任疆土;另一方面要借好“外力”,不断加强与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沟通协调,持续完善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重要作用,以身示范给孩子们上好“爱国第一课”。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大思政课”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充分运用好各类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精品资源,运用好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影视作品、课外读物等文化精品,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历史基因和时代活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壮丽未来在前,奋斗豪情在心。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风险挑战越是接踵而至,爱国主义教育越是能彰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定海神针”作用。我们要让“激歪理邪说之浊,扬共同奋斗之清”的言行始终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轨迹中体现,让家国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始终在青少年学生的血液基因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