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期●纪念叶飞诞辰110周年●

实事求是敢负责光明磊落勇担当

作者:王厚明



国上将叶飞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同时也是一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敢于担当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坚守“真”的品格,坚持“闯”的精神,坚强“实”的作风,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因势而变敢负责

19405月,陈毅派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副司令员的叶飞过江到扬州附近的郭村建立据点。早在叶飞到来前,陈毅为团结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抗日,曾到泰州与二李见面,双方达成口头协议,新四军暂借郭村入驻。陈毅曾对叶飞交代,要尽可能争取二李,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如果派二李出兵干涉,只能说服,万万不可动武。

  韩德勤得知新四军进驻郭村后,命令李明扬、李长江率领13个团组织进攻。叶飞派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赴泰州谈判,遭二李拒绝,陈同生被扣押。陈毅先后数次来电指示,切不可在郭村孤军御敌。叶飞与其他指挥员一直讨论到半夜,他再三权衡利弊,认为这一仗关系到新四军在苏北能否立足和发展,如果不打,新四军就无法打开挺进苏北的缺口,打就必须打赢。他在作战会上说:“陈司令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他不在这里,而且他只到过吴家桥,没有到过郭村,不了解这里的地形、群众条件和敌情。共产党讲话办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我们前线指挥员最了解情况,要敢于独立负责,这才是真正对陈司令员负责,对党负责!”会上,叶飞作出了独立作战、还击敌人的决定。他指挥一个多团不足2000兵力开展郭村保卫战,历时77夜粉碎了敌多次进攻,共歼敌3个整团,成为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也揭开了新四军开辟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郭村保卫战充分彰显了叶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时刻敢于负责的精神。叶飞也由此更加受官兵信任和爱戴,被誉为“敢于负责的首长”。

解放思想敢破冰

叶飞不仅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战将,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领导。1980年初,叶飞出任海军司令员。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未摆脱“左”的思想观念束缚,但身经百战的叶飞,思想并不保守僵化,办事决策也十分开明。

当时,随着港台流行音乐歌手在大陆走俏,也带来国内文化艺术风格上的悄然转变。1980年秋,在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上,海政文工团一名青年歌唱演员以一曲略带通俗韵味的《军港之夜》风靡军内外,广受欢迎。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演员“柔中有甜、甜中有情”的演唱风格也招来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这样的歌,曲调咿咿呀呀,没有革命气势,纯属“靡靡之音”,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影响部队战斗力。一位音乐权威也称《军港之夜》格调不高:“当兵就要提高警惕,怎么能唱海军战士睡觉呢?”总政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多次不点名批评海军。甚至海军机关有人反应更激烈:“这样的演员部队不能留,要处理!”

叶飞闻知此事,并没有轻易作出批示,而是邀请部分“懂行”的老同志一起观看海政歌舞团的演出,广泛听取意见。之后,他又在病房里接见了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演员,明确表态说:“《军港之夜》反映了海军部队的生活,有海味、有兵味,不错。”他说:“海里有大风大浪,也有轻轻摇的海浪。革命歌曲也不一定非得都是进行曲,都是硬邦邦的口号,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叶飞还鼓励说:“只要战士喜欢、部队喜欢、广大群众喜欢,就可以大胆地演、大胆地唱!”叶飞的话可谓一锤定音,也让《军港之夜》风波平息下来。时光荏苒,40多年过去,如今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的思想也更加成熟、理性和开放。当初批评过唱《军港之夜》的人,恐怕绝不会想到,《军港之夜》已成为中国军旅歌曲的海军经典代表曲目。

实事求是敢担当

19853月,中央军委决定编纂《红军长征》 《八路军》 《新四军》三部丛书。《新四军》丛书指定叶飞与张震等人主持编纂。叶飞对新四军有着特殊的情缘,为新四军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又十分关心江苏老区建设和新四军历史研究,并担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首任会长。正因为此,叶飞对历次编审委员会会议和审稿会议都坚持亲自主持讨论,为历时十年的丛书编纂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当时,文献编辑组提出,新四军的文献很多,即使按照精选的原则,也需要编成五册。但是有人认为,《八路军》丛书的文献只编四册,他们是老大哥,新四军是小弟弟,不应该超过四册。叶飞听到争论后,明确地说:“新四军的书不能多于八路军的书,这是形而上学。文献编几册,要从新四军的历史出发,要看内容。只要有内容,我看需要几本就编几本。” “如果文献很多,四册容纳不了,就编五册。《八路军》史料丛书预定编四册,不必去比较。新四军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下山改编,还有皖南事变,八路军没有。文献的收集很不容易。研究历史,最有价值还是这一部分。”他的意见最终得到落实,也为后来研究新四军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依据。

在编纂过程中,叶飞还主张,对于历史上的曲折和失误,应当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秉笔直书。他认为:“真实地记录史实,反映出它的‘曲折’和‘风险’,以及克服这些‘曲折’的智慧和大无畏精神,才能以利后人。”比如关于红军游击队下山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发生过的失误,他说:“讲这件事情不是抹黑。这没有涉及我们的什么家丑。这是说明南方游击队在与中央失掉联系的情况下,那个转变是很艰苦的。”“如果没有这个史料,这段历史就是不真实的。”叶飞还主张:“历史就是历史,有些问题不必避讳。例如‘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当时是我负责,但总指挥是梅光迪,我只是副总指挥,梅光迪后来又叛变了,两次叛变,但还是要写上他,只要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个括号,注明‘后叛变’就行了。”

对于正确反映历史真实的艰辛,叶飞是深有体会的。他说:“当代人写史,是个苦差使,很多问题不好办。但明明是事实,硬要掩盖,这样的事我们不干。古代写史就要不怕砍脑袋。《史记》写得好,是因为司马迁已经关起来了,还受了宫刑,没有什么可以顾虑了。我们的丛书要有权威,没有勇气不行。现在砍脑袋是不会的,但是要准备挨骂,要敢于承担责任。”叶飞也因此获得了当代“太史公”的雅号。

叶飞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发展的改革时期,始终践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