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期●随感录●

漫话 “死于安乐”

作者:魏延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老夫子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座右铭。
  众所周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方式与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有人长期患病久治不愈而死亡,有人因特殊事故而丧命,有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壮烈牺牲,有人因犯罪而被处决。他们之中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有的死得比狗屎还臭。
  16世纪意大利一位政论家说“安乐是人生之大敌”,他和孟夫子说得完全一致。死于安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因贪恋西施美色被越国击败;三国末期吴王孙皓因大兴奢侈之风,一味享受,最终向晋国投降;唐明皇李隆基沉湎于杨贵妃的温暖怀抱之中,荒废政事,导致“安史之乱”。
  为什么安乐可以致死呢?第一,安乐使君王丧失治理国家的意志和决心。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说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如南唐李后主,在北宋大军压境之际,依然歌舞升平,骄奢淫逸,结果国家沦亡,他自己也成了阶下囚。隋炀帝穷兵黩武,弄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他还抱着美女,哀叹自己这个好头颅,不知落入谁手。第二,安乐可以使干部丧失斗志,追求享受,走到人民的反面去。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些领导干部吃喝玩乐过度,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有些人的意志并非从外部摧毁,而是自我瓦解的。第三,乐极生悲。战国时期,楚太子生病。御医对他说:“出门坐车是造成你身体瘫痪的原因,深清幽冷的宫殿内是你患寒热病的媒介,妖姬美妾是砍伤你身体的利斧,美味酒肉则是腐烂你胃肠的毒药。”贪官胡长清在伏法之前谈到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看到人家下海了,手头有钱花,接触了一些有钱的和做生意的老板,看人家生活得很自在,出入高档酒店,坐豪华汽车,喝洋酒,穿名牌,还带着小姐,心里有几分羡慕。”
  汉代著名政治家贾谊说过:“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秽之俗,日日以长,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意思是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奢侈之风日益发展下去,就会灭亡。这位2000多年前的政治家的告诫,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切莫见利忘耻下一篇:修正一条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