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期●本刊专讯●

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作者:陈德良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学校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些做法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也很好。
  第一、在政治课教学上做点文章。每周第一节政治课,都由学生上讲台对一周内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评述。人人都轮到,于是人人都关心国内外大事。我们曾对高一年级的政治课集中排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在社会大课堂里上课,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理论和知识。我们改变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参观考察后写成考察报告,作为大考的成绩,此举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政治课的教改,广大同学对社会主义制度、对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党信念更加坚定。
  路第二、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今年“非典”期间,白衣战士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感人事迹不断从电视中、报纸上进入学生的视线。我们运用报告会、主题班会开展学习活动。高一(7)班班长的父亲是二军大医生,此次赴小汤山医院为领队。当上海电视台播出此消息后,全班同学精心策划了一堂“爱一—绽放华彩”的主题班会。会上,通过手机,同学们与他父亲对话,他父亲又通过网上将小汤山白衣战士奋战在病房的画面传到了教室的电视屏幕上。这样的教育活动,对每一个同学都是终生难忘的。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德育教育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我校有个“秦鸿钧团支部”。秦鸿钩烈士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白烈士原型。1995年,当时的高一(8)班团支部书记与秦鸿钩烈士夫人韩慧如奶奶是忘年交,她提议以秦鸿钩烈士的名字命名自己班上的团支部,后得到韩奶奶的同意。再如《大江南北》是一份宣传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杂志,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刊物上的文章。《大江南北》的领导、编辑、记者还到我校与同学们座谈,使学生深受教育。我们还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交大百年校史陈列室,祭扫穆汉祥、史霄雯烈士墓。我们还与延安杨家岭中学、江西井冈山中学等结为友好学校或友好往来学校,从互访、交流活动中学习提高。
  第四、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每年暑假都组织40名左右同学前往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去年,我们还前往南昌郊区的新建县,走了当年邓小平同志走了三年、思考了三年的邓小平小道。当同学们走在这条小道上时,对邓小平的敬仰,对邓小平理论的坚信,已无须我们老师对他们再去作要求。一位同学当场从心底里喊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们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校广大同学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中学习、生活,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为优秀的学生。我校高考升学率达100%,重点率达87%、每年有200人次在全国及上海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更令人可喜的是,从1982年起,已有26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党章学习小组,70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33名同学被发展入党。
  (陈德良为上海交大附中原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