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期●扬我中华魂●
蔡和森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
作者:华安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蔡和森(1895——1931)同志是很杰出的一位。他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永丰镇(原属湘乡县),早年与毛泽东一起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两人忧国忧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后共同发起创建新民学会,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底被法国政府驱遣回国。回国后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担任过党中央宣传部长、《向导》周报主编等职务。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广州英勇就义,时年36岁。
蔡和森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开拓,披荆斩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献出年轻的生命,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上留下极为浓重的一笔。在蔡和森辆牲后不久,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深情地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作到了。
(一)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蔡和森也不例外。1918年,也就是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他和毛泽东便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在五四运动期间,领导了湖南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活动,该学会成为当时中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社团之一。在新民学会中,人们极为推崇他和毛泽东,把他们并称为“毛蔡”。还流行这样的话:“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把他们分别作这样的评价虽不十分贴切,但却反映了他们两位在学会内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著名恩师、后来成为毛泽东岳父的杨昌济也对他们寄以极高的期望,他逝世前特地写信给其友人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寻求救国真理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蔡和森和毛泽东的积极组织和推动,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人数是全国最多的一个省,其中许多是新民学会会员。当时他们作了这样的分工:毛泽东留在国内,蔡和森赴法,两人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
蔡和森是带着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和向警予(赴法后不久与蔡和森结婚)一起赴法的,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葛健豪时年54岁,是赴法人员中年龄最大的,被人们称为“奇女子”。赴法前,蔡和森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法语,鉴于当时马列著作译成中文的极少,他赴法后就没有进学校,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惊人的毅力,抱着病体,夜以继目地“猛看猛译”,仅仅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就阅读、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一百多种马列原著和革命书刊。在赴法勤工俭学生中,他是研读马列著作最多、接受马列主义最早、最坚定的一个。他在对各派学说、世界大势和俄国革命等进行分析比较之后,于1920年就得出结论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主张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而注重于组织共产党。”1920年8月至1921年2月,也就是国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积极筹建共产党的期间,他多次给毛泽东写信,就中国革命道路和建立共产党的问题进行探讨。他认为共产党是“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他热烈希望毛泽东“准备做俄国十月革命”,“按照列宁的布尔什维克的榜样建立共产党”。蔡和森的这些观点均得到毛泽东的深切赞同,并表示“没有一个字不同意”。蔡和森和毛泽东的建党通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文献而永垂青史。
留法期间,蔡和森在“猛看猛译”、大力传播马列主义的同时,还同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在勤工俭学生中筹建共产主义团体,组织和领导留法学生同法国当局和北洋政府代表展开了一系列正义的斗争。1921年10月,他和李立三、陈毅等104人,被法国当局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过激党”的罪名,强行遣送回国。回国后不久,经陈独秀、陈公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在党中央工作。
(二)
1922年7月,中共“二大”会议在上海召开,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大会决定将原来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停刊,新出公开的《向导》周报,作为党中央的政治机关报,由蔡和森任主编。作为党的宣传家、理论家,蔡和森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得心应手,充分施展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他任《向导》主编3年多,除了认真做好编辑工作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仅以“和森”署名的就达130多篇,还有很多是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义发表的。有人说,看到《向导》,就看到了蔡和森。
《向导》在第一期发表的《本刊宣言》上,根据中共“二大”政治宣言的精神,公开鲜明地提出反帝反封建,认为“这就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迫切需要作的事情”。从此,“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很快响遍了全中国。党的革命主张深入人心。《向导》发行量最高时达到近10万份,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而且远至越南、德、法等国。蔡和森的文章和他主编的《向导》周报为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真正起到了革命导向的作用,人们称赞它是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是中华民族的福音,是四万万苦难同胞的向导。
在这期间,蔡和森还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列宁的著作,进一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编写了《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他还先后在党所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和上海大学任教,讲授《社会进化史》。这个讲稿后经修改整理成书出版,很快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畅销书。1925年冬,他在莫斯科向中共中山大学旅俄支部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报告,堪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为研究中共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许多观点同毛泽东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一致的。
1926年,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他写了一个长达6、7万字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内生活向共产国际报告》,对共产国际,特别对其派驻中国的代表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忽视工农革命运动等问题提出了强烈的尖锐的批评。后来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证明他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三)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在致力于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的同时,还参与了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投入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为探索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2年7月,党的“二大”会议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指出共产党应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除封建军阀势力,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同年8月党的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促成国共两党联合战线的建立。开始,蔡和森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主张只同国民党建立党外的联合战线,不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然而,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罢工失败后,他深感无产阶级孤军奋战的失策,从而认识到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战线的重要性。因此,在此后召开的党的“三大”会议上,他赞同建立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会后不久,他同李大创、张太雷等以个人名义第一批加入国民党,为建立联合战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共合作的实现,极大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
1925年,任每绿发的后长梯拾全国、震树世界的“红I动中,蔡和森始终站在这场革命大风暴的最前列,成为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了掠夺和瓜分,中国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尤其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大大加深。上海日本纱厂不断发生工人罢工事件。这年5月15日日本内外棉厂资方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事件发生后,群众情绪激愤异常。蔡和森和刘少奇、瞿秋白、李立三等多次研究,根据当时斗争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决定组织和扩大罢工,同日本厂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发动各界声援,形成一个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运动蓬勃开展的紧要关头,党中央于5月28日举行了紧急会议,蔡和森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党应该不失时机地把上海一地的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反帝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北京、广州、天津、南京、青岛、汉口、长沙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举行了成千上万人的集会、游行和罢工、罢课、罢市。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这一运动。各国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也表示同情和声援。特别是从6月19日开始,广州、香港工人为支援上海人民的伟大斗争举行的省港大罢工,坚持了1年零4个月之久,最后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国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在世界工运史上也是罕见的。
1925年冬,蔡和森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1927年3月,他返回祖国。当时中国大革命正处于成败紧要关头,国民党蒋介石完全投入中外反动势力的怀抱,4月12月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27日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会议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和瞿秋白、任弼时一道,在会上激烈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立即开展农村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工农,向国民党右派主动进攻。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严酷的斗争现实,蔡和森一连向党中央写了7封信,要求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重新号召土地革命,反对“逃跑主义”和“散伙政策”。在党的“八七”紧急会议上,他极力推选毛泽东进入政治局。会议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党的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
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会议上,蔡和森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宣传部长。“六大”以后,他返回国内工作,因坚决维护“六大”决议,反对进攻大城市,被李立三视为“右倾”而撤销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的职务。1928年底,他因病情日重,赴莫斯科治病,并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之一。1931年,他又回国投入新的战斗。
(四)
蔡和森牺牲的壮烈情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1931年3月,党中央派他赴香港指导广东省委工作。到香港不久,被叛徒顾顺章发现告密,遭香港当局逮捕,很快被引渡到广州。丧心病狂的敌人对他施加各种酷刑,把他打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他毅然横眉冷对,不吐半个字。在狱中他还鼓励难友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敌人慑于社会舆论的指责,不敢公开审判,便秘密将其杀害。这年冬的一天,穷凶极恶的敌人将他拉到监狱的墙边站着,在他面前摆着几颗大铁钉,对他进行最后威胁。他巍然挺立,威武不屈。敌人咆哮着,将他的手脚拉开,用铁钉把他钉在墙上。他痛得昏死过去,仍一声不吭。凶残的敌人竟然下这样的毒手:先用刺刀一点一点地将他的肉割下来,最后一刀戳进了他的胸膛。残忍到这样的程度,真令人发指!
蔡和森一向体弱多病,在敌人的屠刀下能如此英勇顽强,常人也许难以理解。这里的奥秘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个人对它愈坚信不移,就愈会产生为共产主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理想和伟大道德力量。蔡和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他的这句诗就是他刻苦学习、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献身革命精神的写照。
蔡和森的牺牲,对于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然而,革命者是杀不绝的。蔡和森牺牲后的第4年,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他的亲密战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中国民主革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并于1949年取得了全国胜利。他若地下有知,也会无限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