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期●随感录●

“拍案而起”辨

作者:耿实

  
  号称“固若金汤”的防洪大堤在某些险段竟是豆腐渣工程;一些干部纵容黑恶势力欺压百姓,跑官卖官竞明码标价……发现这类丑恶事,有的领导干部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并批示要彻底查处。这样的领导干部,老百姓很拥护。
  有了拍案而起的报道,便有“拍案而起好不好”的议论,褒之者说好,贬之者说不好,舆论并不一律。据说“不好”的理由,是“缺乏修养”,“没有风度”云云。
  最近又看到拍案而起的新闻一则,于是想起了那个“不必拍案而起”说,觉得有必要议论几句。
  那条新闻是,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一次干部会上批评奢侈风,说苏北有个贫困县,县里一条街有七幢豪华楼,都是县级机关办公楼,有的局长办公房还有休息室和洗手间。联系到那个县人民尚未脱贫,教师领不到工资……李源潮动了感情,批评时难免声色俱厉,一张报纸的新闻标题便是《李书记拍案而起》。
  贫困县人民群众生活拮据,干部却如此奢侈铺张,李源潮作为省委书记,看到省内出现这种强烈的反差,岂能无动于衷。他批评奢侈风声色俱厉,是尽职尽责、敢怒敢恨的表现;即便在盛怒之下,讲话声调提高了几度,还拍了下桌子,也是爱憎分明的男儿真性情的流露,是干部爱人民的深情显示。为人民之怨而怨,为人民之怒而怒,这样的拍案而起,又有什么不对、什么不好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领导干部喜怒不形于色,感情不愠不火,批评不痛不痒,这种“修养”和“风度”,又有什么价值呢?孔老夫子毕生讲究温良恭俭让,然而他对于实在看不过去的事情,不是也发出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呼喊吗?
  其实,在老百姓看来,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说敢批敢恨敢怒的领导干部,即便在盛怒之下拍了桌子,也比那些信奉好人主义,凡事无动于衷的“太平官”,胜过千倍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