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期●青少年绿洲●

暴力伤人更伤心

作者:上海市格致中学 张志敏

  
  
  《十四岁少年的暴力日记》记录了一个少年的心灵独白。它也是对我们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一种挑战。火山总要爆发,它在内部积蓄着力量。丁小凡的篇篇日记就好像是火山深处的岩浆一天天地升温,终于喷涌而出。谁又能明白,那灼伤万物的岩浆,正是火山的“泪水”?
  近几年来,青少年中的暴力侵害事件触目惊心。这些低龄人群的“暴力崇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以我之见,它是心理内因和社会客观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争胜好强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通过比较分析,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在年龄构成、群体特征、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趋势,呈现出罪犯低龄化、团伙犯罪多、暴力犯罪多等特点。青少年暴力事件的频频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警觉。据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证明:暴力是一种可以学到的行为,其后天环境影响因素更为重要。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在家庭、校园、社区等一些特定的场合,看到了人类相互之间的械斗; 通过和同类人群、亲属邻里等特定的人群的交往,看到了仇恨的目光;通过电视、互联网、录像、电影等视觉媒体,看到了血淋淋的场面。久而久之,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和复仇之后的快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此外,封建的帮会习气、江湖的侠义习气、大男子主义等旧的习俗,也会助长孩子们“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
  文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正是由于我们的乏于教育和疏于引导才酿成了这出悲剧。十五六岁的孩子处在青春期,本身就比较躁动,很容易失控,不稳定的心理决定了他们比成年人处事更轻率,更冲动。如果老师和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过于溺爱,或疏于管教,就会使孩子缺少关爱感和安全感,往往会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有时候,过度的压抑,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者来释放和宣泄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有时候,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是一根“导火线”。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而应试教育却无情地淘汰了一部分学生。于是,这些被淘汰的孩子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借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恨,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认可。某校曾经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位女生因为成绩差被同学嘲讽了一句,就花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同学暴打一顿。问她这么做的原因,她竟然回答说:“当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可见,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在建立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将决定他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和对世界观的选择。假如他们认为积极向上是一种良性的秩序,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他们认为所谓“以暴易暴”可以建立另外一种秩序,那么他们就会很狂热地崇尚暴力。“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成败在于理”。由此可见,要解决青少年的“暴力崇拜”现象,光靠传统的批评处罚等手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师要加强现代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家长们应该同自己的孩子多交流,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学校也应当适时地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培训辅导,系统地向家长传授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教子的方法,避免孩子的心灵从小受到压抑与伤害。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让我们把更多的爱给孩子,缓解他们心中的紧张,驱除他们心中的阴霍,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作者为上海市格致中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