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期●老战士专访●

卜仲谟真情关爱下一代

作者:曹松盛

  
  
  峥嵘岁月喜今天,戎马生涯不为钱。农圃关心苗茁壮,老夫辅导小青年。
  这是南京军区空军无锡干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83岁的师职离休干部卜仲谟写的一首诗,表达他真情关心下一代,发挥余热育新人的心情。卜仲谟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1982年离休后,他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及对贫困学子进行经济上资助等公益活动,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无锡市十佳老干部”、“无锡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校外辅导是老同志教育青少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此,卜仲谟同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先后担任25所大、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经常深入学校,用传统报告会、讲战斗故事、参加团队活动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法与学生互通感情,交流思想。从1992年至今,他作报告800余场,听众达14余万人次,并与全国60所大中小学200多名学生结成“忘年交”,给同学们写信2400多封,收到回信2200多封。他的传统教育报告不仅讲遍了无锡,还被邀请到延安、徐州、淮安等地去讲。2002年5月,他应邀到淮安市关工委培训班作报告,参加会议的骞眙县兴隆乡关工委主任魏继志听了报告后,当即赋诗一首:“卜老年高意气豪,热情似火漫天烧。关心后代花如海,喜看神州出壮苗。”
  为了使青少年受到优良革命传统的熏陶,茁壮成长为“四有”新人,卜仲谟除了讲传统外,还举办了“学习《大江南北》杂志流动展”。他背着二三十份《大江南北》杂志到学校去,组织学生阅读,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阅读《大江南北》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无锡市市北中学高二(6)班杨洁在读后感中写到:“《大江南北》介绍的珍贵历史资料,使我深受教育。许多革命老战士的优秀品格对我们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桥中学吕梅芳老师把读《大江南北》作为学生的寒假作业。市北高中团委书记徐洪梅将《大江南北》作为党校学员必读的辅导教材。山北中学政教处卢萍主任认真组织了阅读,并对学生写的读后感作了评比。育才中学李嘉男说:“读了《大江南北》杂志后,感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卜仲谟热爱青少年,更关心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生。1995年初,他通过无锡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了一个叫沈海艳的学生,并给小女孩汇去200元,让她重新回校读书。几年后,小海艳在自己的努力下考取了盐城师范学校,可数千元的学费难住了她。为了圆小海艳的升学梦,卜老和战友们及时凑了2600元,使她得以按时跨入师范校门。1998年春,无锡市老干部局组织“十佳”老干部到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延安参观。参观结束后,卜仲谟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对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经济发展慢,有的孩子无钱上学。特别是宝塔区排店镇团结小学三年级特困学生史永斌,哥哥姐姐相继辍学,由干古付不起80元的学费,他也面临失学的困境。在此情况下,卜老转身从口袋里掏出了200元钱寒到小史手中,并说:“孩子,这是下学期的学费,以后每个学期开学前我都会给你寄钱来的。”
  从延安回到无锡,卜老的心刚刚平静下来,一则反映安徽”别山老区失学儿童的电视新闻又使卜老坚定了为老区贫困学三架起希望之桥的决心。老伴张亲得知他的助学计划后,鼓励说,司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目大牺牲,今天,老区人民有困难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于是,老主动与安徽大别山的金寨长中心小学大队辅导老师何云堂I系,请他在当地物色一两名面失学的儿童。何老师回信讲,长中心小学有30多名学生面临学。卜老心里清楚,凭自己那点休金,对于30多位学生来说是水车薪。“众人拾柴火焰高。”卜老及时向干休所党委汇报了这一情况,发动全所来献爱心。经过卜老的牵线搭桥,先后有37名老区特困生和失学儿童重新回到了课堂。在历年资助的学生中已有10余名考入初中、高中,5名学生圆了大学梦。有的已毕业参加工作。受助生龚善松,2000年从安庆师范学院毕业后,谢绝外地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燕子河中学高中部执教,报效桑梓。他牢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与卜仲谟爷爷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一面感谢卜老的恩德,一面汇报自己执教情况。卜老在回信中。又委托金善松在执教班上,物色柄名贫困生,续他的扶贫助学活动。此事在燕子河中学成为美谈,传为佳话。
  卜仲谟对下一代倾注的一片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先后荣获军队和地方30多项荣誉称号。他的家也被命名为“无锡市老有所为”的参观点。他的住所室内陈列着百余件荣誉奖章、证书,还有2000多封各地寄来的贺卡信件……有一个班56名同学用56颗小红心,组成一个大红心,56个同学在大红心内签上自己的名字。
  去年11月,卜老意外地收到金寨县长岭乡新桥小学三年级学生彭丽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双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布鞋和小丽写来的信。事情是这样:1999年秋,新桥小学一年级学生彭丽,因父患肝瘤住院,花去了上万元的手术费,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自己面临失学。卜老得知这一情况后,从2000年初开始,每年给彭丽捐助400元。2001年春节和去年“五·一”节,卜老又汇去200元。彭丽父母非常感激,多次写信表示感谢,并想寄点山区土特产,可卜老每次都坚辞不受。彭丽母亲徐霞只好亲手做了布鞋寄去,以山区妇女特有的方式来表示谢意。卜老收到布鞋后很是激动。忆及当年自己在抗战烽火岁月里,穿着老区人民亲手做的“拥军鞋”打鬼子的情景,他感慨地赋诗:“万线千针鞋一双,当年伴我打豺狼。支前情义今犹记,聊助微资育栋梁。”卜老又给彭丽母女各寄冬衣一件,并表示“生命不息,助学不止”!收到冬衣的彭丽母亲在接受乡关工委同志采访时,热泪盈眶地说:“我做鞋太平常,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真温暖、美好。”彭丽也表示长大后,
  要像卜爷爷那样,多做好事,回报社会。
  10多年来,下仲谟用于捐资助学的费用已达5万元,现在家里几乎没有存款。他的老伴张新说:“10多年来,他的心都系在孩子的身上。作为他的妻子、战友,我能体谅、也应该支持他晚年这唯一的愿望。”卜仲谟认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花精力,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说:“昔日我们出生入死投身革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今天我们捐资助学,投身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现年83岁的卜仲谟,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在与学生的多年交往中,他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感情。当别人劝他减少活动时,他动情地说:“我和孩子打交道十几年了,孩子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孩子,只要我生命不息,就关心下一代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