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年●缅怀篇●

苏北水乡的杰出代表

——记工运先锋、红军将领葛耀山

作者:陈荣坤

今年是高邮籍革命烈士葛耀山诞辰120周年。他曾在上海做童工,在中共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投身上海的工人运动,曾担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工委书记;进入中央苏区后,又先后担任红七军和红三军政委、中央苏维埃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苦难童年炼意志

葛耀山,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甘垛乡新庄村,家中靠几亩薄地勉强维持生计。葛耀山6岁那年,其父葛学高为田地纠纷与人打官司,因无钱贿赂官府,官司打输,只好将家中仅有的几亩田全部变卖。葛学高带着妻子和儿子葛荣山、葛耀山、葛明山,一家五口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沪西小沙渡因地靠苏州河,又处于租界和华界交界处,交通便捷,吸引了大批外地移民前来谋生。其南岸一带工厂众多,成为沪西工业区,也形成密集的棚户区。有家叫“内外棉”的日本公司,在这办了11家纱厂。日本资本家对工人极其苛刻,常常打骂。工人每班要工作12个小时,工资却少得可怜,尤其是童工、女工不仅工资低,而且受欺压更甚。

葛耀山全家到上海后,父亲四处托人, 找到一份给冰库房挑冰的工作;母亲到日本纱厂做苦工;年仅8岁的葛耀山也被迫到日商内外棉八厂细纱间当童工。从童工、学徒工到熟练工, 他受尽了资本家和工头的打骂、凌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艰苦环境磨练下, 成年后的葛耀山做事干练,对工友和善,对资本家和工头则恨之入骨。他在厂里主持公道,常帮工人说话,敢于与工头论理,深受工友们拥戴。

投身工运勇当先

1920年夏,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开拓者李启汉来到上海小沙渡开办“工人半日学校”,组织工人学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训工人骨干。该校后改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1924年春,葛耀山经沪西团支部书记、补习班文化教员嵇直介绍,进入“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学文化。在嵇直、邓中夏、李立三、恽代英等人的启发引导下,葛耀山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都明显提高。

上海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发动工人在各厂成立工会和纠察队等组织,葛耀山被选为内外棉八厂的工人代表,并担任纠察队长。葛耀山在上海沪西党组织负责人刘华领导下,常带领工人罢工, 向帝国主义、资本家、军阀进行有利有节的斗争。192412月,沪西党组织负责人、文化教员蔡三介绍葛耀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21日,内外棉八厂日本领班殴打女工,开除了粗纱间50多名夜班工人。沪西党组织领导人邓中夏和刘华根据党的指示,向日商提出保障工人利益的6项条件。厂方置之不理,还逮捕工人活动积极分子,更激起了工人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有名的“二月罢工”。

葛耀山到处奔走,揭露帝国主义剥削压迫工人的种种罪行,鼓动工人参加罢工。29日,纱厂工人在潭子湾集会,会场上打出了“反对东洋人打人”的大旗。主持大会的刘华宣布复工条件:被开除的工人全部恢复工作,被捕的工人全部释放,罢工期间工资照发,今后不准打人,不准无故开除工人等。罢工坚持数日,日本资本家不得不妥协,邀请工人代表谈判,被迫答应工人提出的复工条件,陆续释放了被捕工人。罢工斗争的初步胜利显示了工人团结的力量,提高了工会的威信,大大鼓舞了工人的斗志。葛耀山在这次斗争中表现突出,深得工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二月罢工后,日商伺机反扑,于515日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530日,上海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租界当局出动武装巡警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引发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风潮。对此, 帝国主义和军阀万分恐惧,千方百计地迫害工人领袖,大肆抓捕工运骨干。192511月, 刘华、王炎夏、蔡三等上海工运领导人被捕并惨遭杀害。葛耀山因在罢工斗争中表现突出,也被反动军警抓捕,关押在提篮桥监狱。在狱中,葛耀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屈服,据理力争,揭露资本家欺压工人的罪行,维护中国工人的合法权益。上海地下党组织四处活动,想方设法营救被捕人员。四个月后,葛耀山被营救出狱, 但被警方逐出租界。他并未胆怯、消沉,而是更加积极地投身工人运动。

19266月至9月,上海地下党组织先后带领工人开展了100多次罢工斗争,使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政治觉悟显著提升。中共乘势从1926年秋至1927年春组织、发动了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每次武装起义,葛耀山都一马当先,带领工人纠察队冲锋在前,特别是19273月,他带领上千名工人纠察队员在沪西地区展开武装斗争,打击反动军警,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求学明理长智慧

19274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汪寿华、杨培生、张佐臣、赵世炎等工运领袖相继被害,上海的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斗争转入低潮。416日,葛耀山再次被捕,关押在枫林桥监狱。在狱中,反动军警动用各种刑具对他严刑拷打,但他革命意志坚定,始终咬紧牙关,不吐露半点实情。后经多方营救,他在不到两个月后出狱。

此时,党中央为保存党的骨干和有生力量,决定从革命斗争骨干中,挑选一批工人、职员、学生去苏联学习,以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19277月,葛耀山、章明、张正洪、黄浩等200多人乘“安铁捷”号苏联货船去苏联,9 月到达苏联,进入莫斯科孙逸仙大学。在学校,葛耀山学习很刻苦,较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俄语。他学政治、学军事、学组织指挥,政治理论和军事素质明显提高。他思想活跃,工作积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618日至711日在莫斯科召开,葛耀山列席会议担任俄语翻译和会务保障,深受赞扬。

在校学习期间,他与同班同学杨素玉恋爱。19308月,葛耀山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共闸北区工委书记,组织和领导闸北区的工人运动。19311月,杨素玉也从苏联回国。由罗章龙介绍,经周恩来同意,葛耀山与杨素玉结婚,住在海宁路同昌里10号的一个亭子间里,后杨素玉为葛耀山育有一子。葛耀山配合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络了37家纱厂,成立上海纱厂工会,设立了10个分会,在27个工厂建立了赤色工会党支部,介绍青年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工运队伍不断扩大。

葛耀山还负责接待苏区来上海办事的同志。杨素玉经常拎着个小药箱,以看病为掩护,接洽苏区到上海办事的人员。葛学高在长寿路草鞋浜开的小茶馆,作为临时秘密交通点,一度成为苏区来沪同志的落脚点。葛耀山利用合法职业,巧用社会上的各种关系,秘密进行工运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 使工人队伍有了新的发展。

苏区斗争建功勋

19314月,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对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同志构成极大威胁。面对这一突发变故,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当即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将中央机关和重要领导干部转移。组织决定让葛耀山离开上海,到江西的中央苏区工作。

1931514日,中共中央任命葛耀山为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委员。葛耀山到任后,主动配合军长李明瑞组织军事斗争和开展思想政治建设。他在行军途中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些同志不大爱护武器,就专门写了《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武器》,强调保护武器的重要性。他写道:“枪是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枪,就不能战胜我们的敌人,也不可能实现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的目标。对于枪的保护决不可当儿戏,必须要十二万分的来慎重保护。”这使红七军指战员提高了认识,更加爱护手中的武器。

1931年秋,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实施第三次“围剿”,李明瑞、葛耀山带领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紧密配合,过赣江,围兴国,为夺取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战后,红七军奉命开到江西于都县小密镇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地方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出版《火炉》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引领群众投身土地革命斗争。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产生63人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葛耀山也在其中。

193231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颁发了关于重编一、三、五军团并委任总指挥及政委的训令。其中,第三军、十三军编为五军团,葛耀山为第三军政治委员。任职期间,他与军长徐彦刚带领红三军参加了漳州战役,为发展闽西游击战争、巩固扩大闽西苏区作出贡献。同年夏,葛耀山被抽调到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第二期政治营长,组织学员学政治、学军事、练技术,探讨作战方针原则,圆满完成了任务。

1932年冬开始, 国民党调集近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于19332月至3月间,巧妙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赢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葛耀山率领红三军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其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苏区,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特务等反动势力,保护了群众利益,巩固了苏维埃政府和工农民主政权。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中央又调葛耀山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325日,葛耀山写了《目前肃反工作中的战斗任务》,分析了保卫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卫局工作的任务。葛耀山在中央苏区多次参加中央领导的决策,在实战中经受了考验和磨炼,政治思想和军事才能得到显著提高。他对中央肃反斗争的偏差和早先红七军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纠正。他要求保卫局的同志任何时候都要冷静思考,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妥善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

19337月,国民党军再次对中央苏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葛耀山在江西宁都港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在组织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部队指战员突围渡河时,不幸溺水牺牲,时年29岁。1944年,中共七大追认葛耀山为革命烈士。

葛耀山的一生虽短,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值得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