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期●红色传承●

初心永不改 暮岁放光华

——记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战士们

作者:宋长汉 金妤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今年是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退休后的我们有幸在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搭建的平台上,亲眼目睹了淮南市的新四军老战士是如何用行动甚至生命来诠释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信念的。

高曙、单星、徐杰等同志,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新四军老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在淮南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大显身手、屡建新功。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仍然不忘初心、心系人民,想人民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概括起来就是:“五校五村又一林,为民服务步不停。连接线上忙协调,老小边贫总关情。”

为教育,兴建五所校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凤台县焦岗湖渔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直到1998年,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携手淮南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共同出资,渔民的子女终于有了一所校舍美观、设备先进、师资一流的学校。这所全市第一所寄宿制学校,从选址、设计、施工到教学设施,无不倾注了新四军老战士的心血。19999月学校落成之后,命名“集贤小学”,并请新四军老战士、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光宇题写了校名。

凤台县杨村镇港南小学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二三十年过去了,篱笆墙垒砌的校舍已成为危房,教室窗户用塑料布遮挡着,学生们上课的课桌板凳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学校里除了粉笔和教科书,没有一件像样的教学设备和器材。面对这样的办学条件,市新四军老战士们的心被刺痛了,决定在建设焦岗湖集贤小学的同时,再帮港南小学兴建新的校舍。老战士们很快就向社会筹集了建校资金,并轮流到施工现场跟班督导。20004月,当新校落成之后,他们又请新四军老战士、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淮舟题写了校名。

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名誉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锐题写校名的淮南市老年大学,其扩建也是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们心血付出的结果。从一开始的呼吁,到用地的协调,再到资金的筹措,新四军老战士都是亲力亲为。

安徽省定远县朱湾镇是革命老区,朱湾小学更是一所上世纪30年代在中共地下党人指导下办学的老学校,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水灾,教室已倒塌。上世纪90年代,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感情,筹集资金帮助朱湾小学易地重建了崭新的校舍,并请郑锐同志题写了校名。

同样位于革命老区的朱湾中学,也得到了淮南市新四军老战士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筹资兴建了标准化篮球场,捐赠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和数百本图书。

此外,老战士们还心系全市留守儿童,会同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委等部门,编印了5万册图文并茂的《树木树人》一书发给留守儿童,供孩子们学习阅读,受到家长和孩子们广泛好评。

为脱贫,助力五个乡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激励着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他们把为民解忧的目光聚焦在贫困乡村,牵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帮扶。

淮南市潘集区边远的苏咀村地处泥河、黑河下游的淮河入口处,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到本世纪初,村民们住的仍然是低矮的土坯草房,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2001年秋冬,新四军老战士们了解到该村的现状后,多方协调,向省、市26个部门和企业联系求助,筹款筹物。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关注下,苏咀村利用各方捐助的100多万元资助款,修建了道路,更新了电灌设备,建设了防渗水渠,改造了中低产田,并重点扶持了一批农户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的示范户,从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采煤造成的沉陷使潘集区后湖村的道路断开,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极不方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得知情况后,又牵手淮南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出资60万元,修建了一条长2900米、宽4米的利民大道,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而且为村民的致富带来了希望、打下了基础。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主动请缨参与市委老干部局的扶贫工作,结对帮扶潘集区架河镇杨集村、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他们针对贫困诱因,积极扶贫扶智,从资金、物资、政策多方发力,最终帮助这两个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思源新村,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建设纪念林过程中,帮助林场职工建成的新家园。其前身叫西大洼,是淮南市上窑林场职工居住的地方,狭小破旧的房屋墙体开裂,漏风漏雨,山洪到来时大水灌进房屋,满目疮痍。新四军老战士们决定把林场职工危房改造纳入纪念林建设项目之中,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职工自筹资金的办法,建设了106户小康型住房和65户多层住房。

为老区,连接一条大道

淮南市大通区是采煤老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大通、九龙岗两个煤矿的报废,区里发展陷入瓶颈。大通区的东部是水波浩渺的高塘湖(窑河),湖对岸的定远县炉桥镇是革命老区、千年古镇,但因湖泊相隔、交通不便阻碍了发展。新四军老战士郑锐曾回忆说:“当年,我们从凤阳山根据地到淮南大通打鬼子,就是从这里游过窑河的,那时如果能有座桥多好啊!”

郑锐的愿望终于在2004年实现了。一望无际的高塘湖上不仅架起了大桥,而且连接大桥的是全长36公里的合徐高速淮南连接线。淮南连接线的通车,为大通煤矿老区和定远县革命老区打通了跨越的出路,让两个老区迈上了飞越发展的快车道。

36公里长的合徐高速淮南连接线,同样凝聚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战士们的心血和汗水。这条高等级公路建设之初,就聘请新四军老战士为顾问。老战士们乐于担当,积极上阵,多次到定远县鼓与呼,并派老同志吃住在工地,为施工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连接线通车之后,新四军老战士感言道:“便捷大通道,无愧感自豪。带动两老区,旧颜换新貌。”

为传承,创建一个景区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把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作为头等大事,决定兴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在缅怀新四军丰功伟绩的同时,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学习、传承、弘扬新四军精神的阵地。

新四军老战士、研究会首任会长高曙拍板建设纪念林,确定筹建小组成员。建林过程中,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纪念林的建设,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第二任会长单星,14岁时就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负过伤。他以建纪念林为己任,从选址、规划、设计,到一树一碑、一路一池、一亭一廊的布局,事必躬亲。在建林时,他患癌症到上海治疗,临行前说:“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参加建林工作。”他说到做到,从上海出院回淮南的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而又艰巨的建林工作中。

新四军老战士刘兆福、苏长运,年事已高又卧病在床,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执意要为纪念林建设出一份力,委托子女前来捐款。

20多年过去了,寄托着新四军老战士无限感情和希望的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如今成为皖北一个重要的红色景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第三任会长魏耀民,接过接力棒,近10年来率领驻研究会的同志,为纪念林的持续建设、扶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做了一系列实事好事。

“民者,万世之本也。”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深知这句话的分量,30年的研究会工作和20年建设纪念林工作,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不怕山高水远,不惧病痛折磨,一心一意为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真正做到了习总书记要求的“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宋长汉系淮南市原市长、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金妤系市文联原主席、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学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