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郑国大臣子产是个著名的政治家。他执政期间,着力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进行了若干减轻农奴负担的改革,促进了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他主张“为政必以德”,因此深得百姓拥戴。据史书载:子产去世时,“郑人皆泣,悲之如亡亲戚。”孔子也哭着称赞子产为“古之遗爱也”。意思是说,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人为政仁爱的遗风。
但子产不是完人。他有个不小的缺点,就是遇事调查研究不够。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有人送了一条活鱼给他。子产是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不忍杀生,就让仆人拿去放生。仆人当面满口应承,背地里却把鱼煮吃了。事后,他问起这件事,仆人恭恭敬敬地回答:“大人,我完全按照你的吩咐把鱼放入水池了,那鱼在水里游得可欢呢!”仆人还描绘了一番,说得活灵活现,子产听说他的指令已得到落实,十分高兴,连连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就是说,鱼到了应当去的地方了。仆人们在旁听了,心里暗暗发笑。子产被下边人的假话蒙骗了。
史书上记载的子产是个好官,但又是一个有缺点的官。史书在介绍他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个例子,用意显然是告诫后人,为官者既要有德,即公正廉洁,有改革精神,还必须有深入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切不可浮在上面,轻信下边片面的甚至是完全捏造的汇报,以免误事。
子产放鱼未果的教训。既幽默,又发人深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子产这样的领导者,是不乏其人的。他们是好“官”,工作勤勤恳恳,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但是,他们不同程度地沾染了官僚主义习气、整天泡在上层的公文上和文件堆里,不经常深入基层,
到群众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只是凭听取下边的汇报,就作出这样那样的决策。
当然,下属的汇报是要听的,而且要认真听,不抱成见地虚心听,这是领导者了解下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如今有些地方和部门作风不正,汇报往往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掺水分者有之,虚报伪造者也不少见。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取悦上级,以骗取官位的晋升;有些县, 明明已经脱贫或并非贫困县,却隐瞒真相,千方百计争取给自己戴上贫困县帽子,以捞取国家的扶贫救济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此如不实地进行一番调查分析,去伪存真,一律信以为真,依据汇报办事,岂不很危险吗?
对来自会议上和文件上的汇报,如何去伪存真呢?唯一办法,就是拿出比较多的时间,亲自走到下边去,看一看,问一问,尽可能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百闻不如一见,多接触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至关重要。这样做当然要辛苦一些,但却可以取得有分量的发言权,减少以至避免领导工作的失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句老话,又是常新的真理。